51龙凤茶楼论坛网_最新全国茶楼app_唐人阁论坛 2025_51pc·mc品茶官网下载

南后街董家祖孙刊行《闽都记》
2025-03-1403-31-04来源:福建省图书馆

南后街董家祖孙刊行《闽都记》

保存乡邦文献 传家经史赖谁通

南后街董家是著名的文教世家,同治间董道行任台湾淡水厅教谕,对台湾的教育做出了贡献。其子董执谊继承父业,读书识理,更是孜孜于文化事业。

董执谊是福州近代著名的文化人,光绪丁酉科举人。他的母亲陈氏,是林则徐母舅陈兰泰的曾孙女,进士陈钦铭的胞妹。清末大儒谢章铤是他的老师,另一近世大儒何振岱则是他的同学兼同年,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陈培锟也是他的丁酉同年。董执谊平生著述甚富,著有《榕城名胜古今考略》《闽故别录》《藕根斋存稿》《惜昔室丛钞》等。他还是藏书家,民国初年曾在南后街开设“味芸庐”书店,热衷闽省文献的搜罗与研究,他对闽都文化的贡献可分为俗与雅两大方面。 

先说俗文化方面,他整理刊行《闽都别记》,为世所称道。《闽都别记》是一部两百多万字的章回体通俗小说巨著,原先只有手抄本传世,清末董执谊对此书做了一番整理,于1911年以油印方式刊行二十五套(每套四十册);1927年他又委托福州南台建业石印社以连史纸石印再版此书六百套,风行闽中,“不十日而空,盖乡之士女,遍喜读之”。此书对于研究地方方言、民俗学、社会学、民间文学等均有重要价值,至今仍是福州市民所喜爱的一部乡土小说。

在雅文化方面,他刊行了明代王应山《闽都记》?!睹龆技恰肥且徊扛V莸胤街臼?,专载福州名胜古迹,最早有万历四十年刻本,传至清道光年间时已残缺不存,道光间陈寿祺在修《福建通志》之余暇,根据传抄本及残刻本重新修订,于道光十一年(1831)由闽浙总督公署以“求放心斋”名义重新雕版刊行,但流传不广,年久传本渐稀。董执谊不惜重金辗转购得此书书版,《闽都别记》中所涉及的福州名胜及诗词,就是董执谊从《闽都记》中采录的。1930年董执谊同施景琛、陈衍、于君彦等在福州泉山发起“闽侯县名胜古迹古物保存会”。为传承保护地方化遗产,董执谊将所珍藏的道光间求放心斋《闽都记》版片进行全面勘定补版,重新刷版刊行,保留原版扉页“求放心斋藏板”和“道光辛卯年重镌”字样,仅在书扉下方署“泉山闺秀诗龛藏板”几个小字。 

董执谊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随后他又联同闽中藏书家林汾贻、沈祖牟、郭白阳等,欲举诸家所藏孤抄罕本,印为《闽海丛书》,后因抗战军兴而不果。从前刊印书籍极为不易,特别是乡邦文献,无利可图,一般书贾是不愿发行此类书的,故道光版《闽都记》的重印,满足了当时闽省文化界长期以来的一个需求,也让董执谊享誉士林。

1941年福州第一次沦陷,董家为避日寇转迁外地,病重中的董执谊仍不忘将《闽都记》的书版妥善珍藏好。他于1942年病逝,董家子孙对《闽都记》书版也是珍视万分,小心保存。1956年10月,董执谊的孙子董家鄂、董家遵、董珊鉴于国家对古籍的珍视,继承祖父的遗志,特将家藏《闽都记》旧版进行重新修整,于书扉页下方另镌“藕根斋藏板”五个小字,托南后街聚成堂书坊刊刷两百部,以满足各方需求。

这次重版,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董执谊的同年陈培锟先生特撰一弁言,董执谊次孙董家遵作小跋,略言刊印始末:“《闽都记》一书于闽中郡县、沿革、山川、形胜搜罗广博,文辞简赅,足补郡志所未详。其版虽经道光间重镌,年久尚多残缺。先祖执谊公,素研考据之学,尤留心乡事,凡有益桑梓之举,每悉力以赴。曾辗转求得是书原版,勘补收藏,嗣因抗战军兴,家人转徙,藏版渐致剥蚀。近适余兄弟多在里门服务,乃就力之所及,整修付印,以供考古问俗之助,亦借以副国家维护地方文献及先人保存乡贤遗著之意云尔?!?/span>

《闽都记》的重版刊行,凝聚着南后街董家几代人的心血,传承并坚守着同样的心愿和信念,董家对乡邦文献的保存与弘扬可谓不遗余力。 

董执谊的孙子董家鄂(岳如),是福州有名的诗人。次孙董家遵,新中国成立前就是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并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直至院系调整。此后改任历史系古代史教研主任,始终淡泊名利、敬贤爱才。当年辞受国家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之聘的陈寅恪,也乐于在董家遵主持的教研室工作。三孙董珊,是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孙董碧辰,全家八人从教,1993年获颁福州市政府首批“教育世家”匾牌。董执谊77岁感怀诗有“枉说孙曾逾百指,传家经史赖谁通”之句,或以此来鞭策子孙。而董家曾孙辈亦人才济济,恪恭遵守先人遗训不或忘。传承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先行者董执谊,可以含笑九泉了。

(来源:《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