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麒 文/图
曾光斗书法对联
汇集众多八闽人才、素称“闽峤渊薮”的鳌峰书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掌教鳌峰书院的历任三十三位山长,皆是极有造诣的硕学通儒。本文讲述的是其中一位山长——教育家、书法家曾光斗及其家族姻亲。
“翰苑词宗”曾光斗
曾光斗(1815—1898),原名建斗,字星斋,一字璧东。福建古田人。
曾光斗自小受教于其贡生出身的父亲曾云龙。当时,曾云龙在省城福州授徒谋生,曾光斗随侍在旁,得“地利之便”,结识刘齐衔、沈葆桢、陈承裘等,与他们往来友善(有的后来还因儿孙辈联姻,成为了儿女亲家),颇有文名。
但其在科举之路上似算不上顺遂——道光十九年(1839)中举后,曾光斗直到咸丰二年(1852)才得中进士。在京也未久待,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曾光斗改任刑部主事郎中,但没不久,就回闽了。这之后,他再未北上任职,连吏部每届铨选京曹,他也都未赴谒选,对名利抱持淡泊之心。
曾光斗在政治上与教育上的建树,多在闽台。
政治上,他曾入台湾名将、官至福建陆路提督的林文察幕,佐其平定“戴潮春事件”,建言在台普及儒学等事,以维护社会稳定;又随其往延平督军,后又为林文察在漳州与太平军的作战出谋划策。
在林文察与太平军激战殉职后,曾光斗转而投身马尾船政,执掌船政文牍,亦出力甚多,“叙功晋道员”。此后,他还在岑毓英任福建巡抚期间被招聘入幕,“延访备顾问”,为岑毓英治台贡献诸多建设性意见。
光绪二十三年(1897),曾光斗重宴鹿鸣,加按察使职衔。清廷还曾为其在古田县城竖立“翰苑词宗”牌坊。
作为曾子后人,曾光斗毕生奉行儒家入世济世思想,一生除少数几年为官外,大部分时间以教书育人为业,先后任台湾引心书院山长、福州鳌峰书院山长。
他在引心书院制定新学规,以“明大义、端学则、务实学、崇经史、正文体、慎交游”激励学子,更亲自授课,为书院学子讲解经书义理,强调“为学之意在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而不在于钓声名,取利禄”。掌教鳌峰书院的十余年,他同样“以砥行植品训士”,培育人才甚众。
当然,曾光斗更享受闭门涵泳儒学之乐。通籍后,他就在闽省置地买宅,“所居池馆,林木阴翳”,他与父亲常在其中共读诗书,相与唱酬,故家中“时闻诗声与禽声相上下”,真可谓“潇潇洒洒身无累,见见闻闻道亦存”。
经书之外,曾光斗留心翰墨,为清代有名的书法大家,笔力风神潇洒。曾氏祠堂的匾额“三省堂”以及古田临水宫大殿石柱16言长对联,即为曾光斗的手笔,可见其书法当时声誉之隆。
娶妻名宦王家女
世家大族间多姻亲。曾光斗之妻名王琼瑛,字琴史,她是一代名宦王燮之女。
王燮,字世调,号梅林,福建侯官人。他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道光六年(1826)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云南,历曲靖、河阳、巧家同知,署顺宁、丽江知府,后升至甘肃平凉府知府。居官二十年,颇多惠政。道光二十九年(1849)病逝于苏州。著有《易经经义》《汉学采真》《梅花书屋》等书。
王琼瑛工文翰,甚得王燮宠爱。她还曾跟着父亲宦游滇海,著有《万里游诗草》,诗“皆蕴藉宜人,不屑为粗豪语”。
同样跟着王燮宦游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琼瑛的兄长王有龄。
王有龄(1810—1861),字英九,号雪轩。他“喜经济之学,又好古文辞”,虽未走科举入仕之道,但其随父各处历练前后有十四年左右,极大地增长了见识与才干。据说他还特别善于理财,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第一个贵人。
后来,王有龄出任过新昌、慈溪县令,湖州、杭州知府,江苏布政使,兼署盐运使等职,“慨然有揽辔澄清之志”。咸丰十年(1860),王有龄官至浙江巡抚。
任浙江巡抚的第二年,即在杭州遭太平军围攻。王有龄与饶廷选死守杭州,经大小数十战而不屈。无奈,七十余日的困守,粮饷断绝,城中就连草根树皮都已被采食殆尽了,外又无援军至,是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杭州城陷落。饶廷选死于巷战之中,王有龄“预草遗表”后,自杀殉国。同治元年(1862),清廷予谥“壮愍”。后又下旨,着令建专祠以慰忠魂。
王家与帝师陈宝琛家族也有姻亲。王有龄次子王卿云之女王氏(1863—1906)嫁给了陈承裘之子、陈宝琛六弟陈宝瑄。
陈宝瑄(1861—1894),字敬斋、墨樵,号仲起。他擅画,又喜石章收藏,尤精印纽鉴赏,故而自号“耽石斋主人”。只不过英年早逝。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后,他于次年赴京参加会试,不幸染疫,又遭误诊而逝。
而陈宝瑄家族,又与吴维允家族、沈葆桢家族、杨庆琛家族有姻亲关系——
陈宝瑄次子陈懋丰(1886—1962,号来章)娶了沈葆桢妹夫吴维允(字仲翔)的孙女、吴清源堂姐吴泰(1887—1956,本名吴珠瑞),生了16个子女,幼子是知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陈绛(1929—2019)。
陈懋丰的三子陈叔常配沈葆桢玄孙女沈师箴。陈叔常出嗣陈懋乾,而陈懋乾夫人是杨庆琛曾孙女。
曾家女婿陈宝瑨及其家族
不独王家与螺洲陈家结亲,曾光斗也与陈家是姻亲——其次女嫁给了陈宝琛二弟陈宝瑨。
陈宝瑨(1850—1933),字敬勖,号仲勉,又号广庵。他精通史学,尤以研究《四书》《五经》闻名。
光绪十六年(1890),他与弟弟陈宝璐(1857—1912,号叔毅,陈岱孙的祖父)、儿子陈懋鼎同中进士,“父子叔侄兄弟同榜”,一时传为美谈。此后,陈宝瑨任户部湖广司兼云南司郎中截取知府,后官至云南曲靖知府。辛亥革命后,归隐返闽。
陈宝瑨原配曾氏(1851—1875)在生下长子陈懋鼎后早逝,后继娶鲁氏(1856—1883)、谢氏。育有多个子女。
陈宝瑨长子陈懋鼎(1870—1940),字泽鉉,号徵宇。他三岁开始识字背诗,九岁就成为全县最年轻的秀才,十九岁中举。中举次年,又和父叔三人成为同榜进士。陈宝琛曾赞之曰:“此真乃吾家千里驹也!”
此后,陈懋鼎担任过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兵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外务部榷算司员外郎、驻英国公使二等参赞、驻西班牙公使一等参赞、储才馆提调等职。
他不仅是清朝外交官中剪掉辫子的第一人,也是将大仲马小说《基督山伯爵》翻译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辛亥革命后,陈懋鼎又陆续出任国务院秘书、外交部参事、济南道道尹、第二届国会议员、厦门道道尹兼交涉员等职。1923年,方因病辞官。
除长期在清廷与民国政府任要职外,陈懋鼎也是一位学者、诗人。他对《易经》有独到深入的研究,撰有《修三居士易稿》;更擅长以诗记史,著有《槐楼诗钞》,被誉为“同光体”后劲诗人之一,时人评价其诗“有直笔,有隐衷,不愧一代诗史”。
陈懋鼎也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共育有二子二女——长子陈怀英、次子陈统、长女陈绚、次女陈缇,并请来福州名宿冯湘涛长期当他们的家庭老师,各有所得。
陈懋鼎长子陈怀英(1905—1930),字彦伦。毕业于中国大学西语系,后又入燕京大学社会系读研。他博学多才,能文能武,还精通世界语,弹得一手好琴——他擅长弹奏的古曲《秋鸿》,其长度和难度仅次于嵇康的《广陵散》。
也许是天妒英才,1930年,陈怀英被一场破伤风夺走了生命。
他的早逝,对陈懋鼎造成极大打击。几年后陈懋鼎做了个带发修行的居士,自号“修三居士”;1940年6月削发为僧,法名惠忏,不久后逝世。
陈怀英逝前已娶妻生女。他的妻子是光绪癸卯科进士、邮传部郎中何启椿之女何端宜(何尔庄),二人的女儿陈彬,毕业于辅仁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
后来,陈彬认作何振岱长子何维刚的义女,何陈两家的交谊更为深入。陈彬之子代明即撰有《陈、何两家跨越三个时代的深厚友谊》一文记录。
陈懋鼎次子陈统,字彦文。他与哥哥陈怀英大学、研究生就读的学校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专业不同,他在中国大学就读历史系,研究生则继续在燕京大学历史系,拜入著名史家邓之诚门下。
陈统治学严谨,勤奋用功,著有《慧远大师年谱》《汉代著述未入艺文志考》《唐人著述考》等一系列文章。但同样不幸的是,陈统在读研究生期间也因病去世了。
陈懋鼎长女陈绚,曾就读于京师第一所女子学?!芭恿降刃⊙谩?,后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能诗擅文的陈绚,1936年12月,与著名历史学家姚从吾结成伉俪。陈岱孙为主婚人之一,胡适为证婚人。
前述陈懋鼎翻译《基督山伯爵》,是用文言文翻译的,书名则译为《岛雄记》。因为工作繁忙、身体状况等种种原因,他最终只翻译了其中的94章(全书共117章),剩下章节的翻译,他在病重之时委托给了妹妹陈懋恒继续完成。
陈懋恒(1901—1969),字穉常,号荔子、墨痕等。她诗文俱佳,琴棋皆精。后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并继续入燕大研究院就读,师从顾颉刚、钱穆等,撰有《明代倭寇考略》《春秋考异》《中国上古史演义》等,被顾颉刚盛称为“中国一代才女”。
陈宝瑨四子陈懋解(1889—1973),乳名沐,字泽中,号夙之。
陈懋解早年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1912年归国后,历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教官、宁湘铁路副工程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专门技师、水利处处长、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委员、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理事等职。1949年,接任商务印书馆经理。作为商务发行人,出版了《性心理学》《神曲:地狱》《普通结构学》等译著。后移居美国。
陈懋解的妻子李季束,是沈葆桢外孙李宗言的女儿、李宣倜之妹、李宣龚堂妹。因此,陈懋解也与沈葆桢长孙沈诩清六子沈觐慤(配李宣昭)成了连襟。
《福州晚报》(2025年3月4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