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的《闽都风华——闽都人杰》。
在南宋时期,福建相对于北方而言,算是安逸之地,经济和文化持续繁荣,成为南宋理学创立与传播的重要区域。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多次来到福州,与福州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朱熹的福州情缘故事。
朱熹,字元晦,号晦翁,祖籍江西婺源,1130年出生于福建尤溪,寓居崇安,1200年病逝于建阳。南宋绍兴十八年进士,历任主簿、知州等,官至宝文阁待制。朱熹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他热心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朱熹一生与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13岁时就随父亲来过福州。成年后更是多次到访福州,或讲学访友、或游山玩水,足迹遍及福州城区及各县市,留下了许多诗词、手书、题刻、旧址和传说故事等,对福州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福州创作了不少与西湖、于山、鼓山、五虎山、怀安等相关的诗歌,并在很多地方都留有题刻,如乌山“?!弊?、鼓山“天风海涛”和“寿”字、牛岗山“凤丘”“鹤林”等,都是广为人知的著名题刻。其中鼓山的“天风海涛”摩崖石刻,更是反映了朱熹与主政福州的官员赵汝愚之间的真挚情谊,历来传为佳话。
朱熹十分关心福州的教育事业,称赞福州府学“在东南为最盛”,并亲自培养、辅导了大批闽都学生,极大地推动了福州理学的发展。在福州各地,涌现出了众多与朱熹相关的书院,如仓山“濂江书院”“凤岗书院”,晋安“紫阳书院”“竹林精舍”“高峰书院”“贤场书院”,马尾“龙津书院”,长乐“龙峰书院”“紫阳阁”,福清“紫阳书院”,闽清“梅溪书院”,罗源“文公书院”等,相传都是朱熹当年讲学授课的场所。福州市区至今仍有“紫阳”“讲堂前”等古老地名,即源于朱熹在该地讲学的历史。
理学宗师朱熹与福州之间的深厚情缘,将有“海滨邹鲁”之称的福州文化教育推向了一个高峰。也是今天的福州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承闽都文化的重要精神之源。
以上内容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喜马拉雅福州服务中心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