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网_最新全国茶楼app_唐人阁论坛 2025_51pc·mc品茶官网下载

走进“红色寺院”广应寺
2024-09-0704-39-3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郑寿安

  十余座殿宇依地势抬升而建,层次分明。高梁大柱,气势不凡;照壁画栋,金碧辉煌。歇山形屋顶,琉璃碧瓦,闪闪发光;飞檐翘角,直刺蓝天。这就是连江县级文物?;さノ?、被誉为“红色寺院”的广应寺。

  走进广应寺,只见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观音阁、钟鼓楼均按传统格局设置,彩绘斗拱,雄伟壮观?;乩染龛?,栏杆扶手,洁净无尘。配殿、僧侣宿舍、听经亭,皆仿古建筑,寺院规制一应俱全。从这个角度看,广应寺与当地其他寺院并无二致,唯独开阔的可供停车与健身的殿前广场与众不同。寺院总体建筑面积超出4000平方米,为连江县长龙镇规模最大的禅林胜地。寺院被马鞍山环抱,山峰秀丽,茶园叠翠,竹林婆娑,青松劲拔,环境静谧,景色如画。正如寺中楹联所描绘的:“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宜人?!?/span>

  一

  广应寺结缘革命者的故事,还得从“五台山高僧”说起。

  广应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由了翁法师兴建。经宋崇宁间沙门全庆大修,明嘉靖间真信重修。后来,由于兵祸,加上年久风雨侵蚀,渐趋破败。到了19世纪初,从山西五台山来了一位高僧驻锡,重兴古刹。

  这位“五台山高僧”广结信众,捐费衷善,开源节流,广应寺才得以振兴,香火日盛。

  这位“五台山高僧”是位爱国爱民佛教人士。他既是高僧,又是武林高手,身怀绝技,还是医药能手,尤其是擅长青草药医病疗伤,深受信众和远近百姓敬重。

  这位“五台山高僧”选择广应寺住持,看中了它深藏山高林密的庐峰山中,背靠院后村,东临岚下村,西出九股口,便可直下透堡,且距长龙镇1.5公里,离义沃也只有12公里。地理位置相对独立,环境相对僻静,而与县城、丹阳、潘渡、马鼻等距离,可谓中心地点,方便外出弘法与化缘。

  院后村有个年轻人叫卓秋元,家中排行第六,乳名叫依六,幼时上过书塾,初通文字。由于家贫,12岁便辍学务农。为了贴补家用,他干起“肩挑花担,闯荡四乡”的卖花郎小本生意。村里有一年龄与卓秋元相仿、潜心学习青草药治病救人的小同乡,与他志趣相投,交情甚笃。一次,卓秋元到丹阳卖花,遭一群地痞欺凌,被打得鼻青脸肿,他发誓要学武功自卫。小同乡十分同情卓秋元的遭遇,私下留意替他找个拳师。又一天,小同乡对一棵青草药的药效有疑问,于是跑到广应寺请教“五台山高僧”。此时,高僧正在练武,小同乡见高僧的拳脚功夫出神入化,看得入迷。当他询得那青草真正药效之后,飞奔回家,将高僧练武情况告诉卓秋元。卓秋元立马翻过马鞍山,到广应寺拜师。高僧见卓秋元聪明灵慧,体魄健壮,学武心诚,也十分喜欢,于是收他为徒。从此,一有空闲,卓秋元就到广应寺习拳练武。在高僧悉心教导下,经过一段时间勤学苦练,卓秋元拳脚、棍棒、刀枪等武艺日渐精通。至今,广应寺还留下师徒练拳习武的场地遗址。

  随着广施善缘,“五台山高僧”成了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

  一天,广应寺来了一位特殊客人,此人便是透堡棋盘堂光复会领头人、俗称光复会“大哥”的吴适。此时的光复会已成为孙中山反清救国的革命群众组织。吴适进了寺院,见到高僧和卓秋元正在练武,功夫十分了得,看得高兴时,吴适不知不觉鼓掌喝彩。高僧在客堂会见吴适,一席交谈之后,两人相见恨晚。高僧将一旁端茶递水的卓秋元举荐给吴适。从此,卓秋元加入光复会,协助曾守辉拳师,教会员功夫。

  成了光复会会员之后,吴适交给卓秋元一个任务,即承担散于连江各地会员的秘密联络工作。卓秋元利用卖花郎走街串巷的便利,把联络员任务完成得细密无误,吴适十分满意,把他当作助手和参谋。

  卓秋元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回广应寺探望高僧师傅,并向他讲述自己所承担的联络员工作。高僧对他赞赏有加,当即腾出一间僧舍作为卓秋元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于是,丹阳的胡应升、魏金龙、陈清畴、林西惠、陈发炎,潘渡的罗乃琳等光复会会员,常到广应寺联络点聚会,练习枪法。广应寺成了连江辛亥革命志士一个可靠又秘密的据点。

  1911年,孙中山决定在广州举义,随即电令闽省组成一支敢死队奔赴广州。吴适立即从光复会会员中挑选出卓秋元等26人组成敢死队,从连江经马尾,乘货轮赴广州,参加广州起义。当年3月29日潜入广州,加入黄兴指挥的第一路军,攻打都督府。卓秋元臂缠白巾,置生死而不顾,英勇当先,冲进府衙。后转战军械所,途中在辕门与李准卫队遭遇,展开巷战。战斗十分激烈。卓秋元不幸中弹身亡,献出29岁的年轻生命,成为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奔赴广州起义前夕,卓秋元前往广应寺与高僧话别。高僧给予热情鼓励,随后拿出笔墨纸砚,请卓秋元留下墨宝纪念。卓秋元挥笔写了一首诀别诗:“霹雳惊雷震九天,炉峰距粤路三千。推翻帝制求民主,建立共和志益坚。梓里健儿勤奋斗,山村士卒勇争先。舍身宁可酬家国,敢教壮志献英年?!毙轮泄闪⒑螅壳镌蛔啡衔沂?,他是长龙镇第一位革命烈士。

  从此,广应寺与一位革命烈士的英名联系在一起,抹上一层瑰丽的红色。大约四五年后,那位“五台山高僧”离开了广应寺,云游天下。但他给广应寺寺僧留下爱国爱民、伸张正义的好传统,并发扬光大。

  二

20240907_A06_01_306.jpg

广应寺为县级文保单位。

  进入土地革命时期,连江成立了以杨而菖为首的中共连江县委。在党的领导下,土地革命风起云涌。1930年10月,杨而菖来到岚下村,住在同学卓益增家里,秘密发展卓益增、卓益金、陈学贻3人入党,并成立了岚下村党小组。接着,以党小组为核心,组织周全发、姚昌明、卓玉宝、卓庆元、姚春明、陈秋元、陈学仁、赵伙水、陈顺金等人成立“农夫会”,带领贫苦农民开展抗租减税斗争。随后,杨而菖一行来到广应寺视察,向僧侣宣传了党的土地革命政策,指出佛教重在普度众生,共产党旨在解放贫苦百姓,两者有共同之处,都是为民造福。他的话得到当时寺院住持和众僧的赞同与支持。1933年3月“连江县革命委员会”在长龙义沃成立,这是闽东第一个红色政权。党领导的革命武装连江工农红军游击队也组建成功,以长龙为核心区的连罗革命根据地在山面区扎下了根。红军游击队帮助贫苦农民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分地,抗击国民党军事围剿。不久,岚下村成立了以陈顺金为主席的苏维埃政府和一支村赤卫队,姚春明、黄遵桂等人参加赤卫队。陈学贻、赵伙水等30多人加入连江工农红军游击队。他们以广应寺为游击队秘密活动据点,在这里部署反“围剿”,打响抗击国民党军队和土豪劣绅联手的妄图扑灭连罗革命根据地的保卫战。

  为了方便游击队聚集与出击,广应寺众僧白天担负起守卫、伙食供应和情报收集等任务;晚上与游击队员一起挖掘从寺内通往后山的一条秘密隧道。只要有警,就掩护游击队从隧道安全转移。解放后,村民在山上垦荒植茶,栽种地瓜,不经意间园地出现塌陷,才发现这条秘密隧道??梢运担馓跛淼朗蔷目涞牟?,是广应寺又一次对革命作出贡献??上?,这条秘密隧道没有保留下来。

  从一个农民到成为游击队员或赤卫队员,必项经过军事培训,于是,广应寺就腾出一间僧舍作为培训场所。为了避人耳目,也为了应付临时出现不测,游击队经过商量,决定由队员集资购买一个佛龛赠送给院方,安放在那间僧舍的案桌上。这样一旦有警,游击队员疏散来不及时,就可扮成香客信众,集体“礼佛”,朝着神龛上香。游击队赠送的那个神龛至今还留在寺院里,成了广应寺与游击队之间紧密联手对敌的历史见证。实际上,广应寺成了当年连江工农红军游击队一个培训基地。

  曾经在广应寺培训和接受教育的岚下游击队员或赤卫队员,如赵伙水、陈学仁、陈顺金,林依法等人,曾参加攻打浦口、东岱、马鼻,以及罗源大获乡与国民党军队或地主保安团的战斗,表现英勇顽强。在反“围剿”中,赵伙水、陈学仁、陈顺金,被敌方捕捉。赵伙水被关押官仓下,受严刑拷打拒不投降,最后被杀害。陈学仁在县城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捕,遭游街示众后,被杀害于下坂尾。兰宗司母作为乡苏维埃政府交通员在执行任务途中被杀于长龙真茹村。广应寺僧人闻讯后,满怀悲愤。

  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场景:沙奶奶为照顾受伤的新四军战士,让他们每天三餐里有鱼虾补养身体,好早日康复再上前线杀敌立功。这种军民鱼水情,也曾出现在广应寺僧人与游击队员身上。

  时任红军十三独团一连指导员陈云飞,马鼻人,曾多次来到岚下村指导游击队和赤卫队如何开展灵活机动游击战。他和村民陈秋云是同族同胞。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陈云飞中弹受伤,被送到广应寺疗伤。广应寺从住持到僧侣严守秘密,一面采草药为他疗伤,一面省下口粮让他吃饱。在僧人悉心照料下,陈云飞很快康复,返回连队继续在山面区带领游击队员开展对敌斗争。陈云飞曾带领红军游击队增援红军抗日先遣队在潘渡桃源、降虎寨与国民党军激战。1934年12月,红军连江独立营扩编为红军闽东西南团时任连长,在长龙总洋村与敌八十七师一个营激战一天一夜,后来转移连罗沿海坚持游击战。解放后,陈云飞任福建省民政厅厅长。他对在广应寺的那段经历记忆犹新,对寺僧充满感激。

  三

  2011年,由心惺法师接任广应寺住持。她以诚心笃念,从美国背着一尊玉观音,远渡重洋,回来接管这座“红色寺院”,并继续弘扬佛法,虔礼宗风,广施善缘。于2013年建造了10亩面宽的放生池,在池边竖起一座三面观音菩萨石像,由琯头镇旅美华侨方绩丰捐资130万元人民币建造了二层楼观音阁地藏殿,给古刹增辉添彩。心惺法师还每年舍出约5万元人民币作善款,给周围村落孤寡病残老人送去爱心、温暖和生活用品,谱写爱国爱民新篇章。那尊由她背回的玉观音如今成了镇寺之宝。

  徜徉在殿前由五彩鹅卵石铺成的小道,沐浴清爽山风,环顾满山青翠,静观池水金鲤畅游,心中感慨万千。广应寺古刹在晨光中显得既古老又年轻。

  《福州晚报》(2024年9月7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