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网_最新全国茶楼app_唐人阁论坛 2025_51pc·mc品茶官网下载

乌石何处寻般若——李阳冰“般若台铭”的命运交响曲
2024-05-3103-00-1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高健斌

1584264532704771.png

复刻的李阳冰篆书摩崖。

  甲辰孟夏,我来游乌石。一如古往今来,他们来游乌石。

  大唐大历七年(772),在福州任职的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来游了乌石山。尽管清代文人郭柏苍夸赞说,“(福州)会城之内有九山。九山,乌石为最大;会城之地称三山。三山,乌石为最奇”,但客观地说乌石山作为一座海拔不到百米高的小丘,要和其他名山比“大”,比“奇”,胜算几无。不过,李贡大人肯定认同“山不在高”,所以,他游乌石山动了雅兴,于是在乌石山顶造了般若台。而且,山上多石,少土,特别适合镌刻摩崖。于是李大人又请李阳冰提笔写了字径一尺的这么几个大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李阳冰其人,最为人知的,自然是他的李白族叔身份,李白临死前就是来当涂投靠李阳冰并死于其家。在李白死后,李阳冰也是第一个为李白编撰文集的人。而在此之外,他还有一个了不得的身份——篆书大家,其自诩在篆书领域:“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崩钛舯焕垂V荩涫闭阽圃屏钊紊?,想来是在缙云写好,快马加鞭,送至福州城,再由李贡大人请工匠镌刻上石。顾炎武点评福州摩崖称:“李阳冰般若台铭在三山为最古?!?/span>

  虽不能如仓颉作书一般“天雨粟,鬼夜哭”,但乌石山自从有了李阳冰摩崖,绝对更加灵气盎然。其后便有一波一波的文人雅士前来登山、刻石,使得乌石山文雅之气愈发“不可收拾”。窃以为,许多贤者来登乌石山的原因,便是受李阳冰摩崖的吸引。

  唐代闽中文献多不传,但宋代物证尚留在乌石山之霹雳岩上:“靖康之间,金人犯阙,二圣北迁。逮建炎中兴,天子受命。吴国长公主始至睢阳。明年寇淮甸,遂浮江而南避于钱塘。车驾幸建康,还,复入觐。继适江表,会胡骑奄至,循赣水走湘湖、濒南海而达闽川,馆于福唐之神光,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越五日而赴行在所,男长卿、粹卿、端卿、温卿侍。绍兴二年(1132)仲春十三日,河南潘正夫题?!闭馕绘饴硪牌淦蕹す?,带着一家人,逃难之余到福州,还不忘“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这是何等的风雅。九百年后,犹使人赞叹再三。

  元代,且不论。

  到明代,“洪武己未(1379)孟冬既望,龙虎将军、福建都指挥使、滁阳赵圭,资政大夫、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括苍陈铭,通奉大夫、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太原张机,安远将军、同知福建都指挥使司事、祈阳王诚,同游乌石山,登般若台,观李阳冰篆,历览古迹。苾蒭释德洽谨识,住山释道启刻石”,斗大的文字,镌于清泠台旁,留存至今。至于未刻石而留诸书籍中的,随手翻检,就有名载黄宗羲《明儒学案》中的杨应诏写有《游乌石山记》,内称:“至华严岩畔。观唐李阳冰所书《般若台》篆刻于崖石上,世称此刻与处州《新驿记》、缙云《城隍记》、《忘归台铭》,天下为四绝?!倍砻鞲V葜缦拖曰隆⒁凰姥辰诘牟苎缫嘧饔小痘显汗劾钛舯獭肥?/span>

  当涂称四绝,岩顶迹萧疏。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

  完全无斧凿,密尔有禅居。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

  曹公一死,江山易手。离乱之后,慢慢大家就顾不上来“观李阳冰篆”了。几代人之后,到乾隆年间,“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的丁敬对李阳冰般若台摩崖十分倾慕,“凡知交入闽者遍托搜访,皆云今此碑已不可得”,一直到他去世,也没能找到。他的公子,编辑了《八闽方言》一书的丁传,继承父志,乾隆三十八年(1773)春正五日,携友同登乌石山。但因三人都是第一次来游,无头苍蝇般无所得。“适结茅乌石道士还山,随之行。先到其庵煮茶,憩息良久。因导予遍历诸名胜,登凌霄台,读宋元人摩崖,绝无唐人一字?!钡朗糠ê胖强眨猿拼有【徒崧谖谑?,从来没见过所谓“般若台”字。于是带着丁传一行去访白云寺,询问“释儒入道”的寺僧道原,同样无所得。不甘心的丁传,托世居山下的张朝梅再去探访。张朝梅踏遍乌石山,不得般若台所在。伥伥皇皇,正灰心丧气准备向丁传报告,突然途遇一僧,问明情况,带着他找到了般若台。十天后,兴高采烈的一行人“从花封别径曲折拾级而上,到百层槛,即华严岩也。有石穹然,高如危楼,楷书‘华严院’四字(笔者按:原文如此),大径尺。刻石之南面,缙云篆立其西。篆作四行,二、三两行行八字,字各盈尺。首行之下,别勒楷书‘住持僧慧摄’五字,大如拳,未知何人手笔”。大喜若狂的丁传,慨叹“地不身历,名迹何由得见?身历而求之,不诚亦不得见也。私幸于此若有宿缘焉!”二百多年后的我,犹能感受到丁先生的喜悦,恨不能当日与之同行。

  但我还是得说,丁先生这段佳话,有两处可议。

  第一,丁先生父子当初应该是没找对人。因为《鼓山志》作者黄任,1762年写的《八十生日漫成长句十首》之一中写道:“看尽浮云与逝波,百年人世竟如何。操墁再到王承福,种树重来郭橐驼。消息早曾吾辈觉,盛衰偏在故人多。唯应薛老峰头去,般若台西好放歌?!弊宰ⅲ骸鞍闳籼?,在薛老峰之旁。李阳冰篆书二十四字。”很明显,黄任当时来游乌石山,是亲眼见到了李阳冰摩崖的。如果当初丁传问到黄任,自然就不会有这么周折。但倘真如此,这佳话也就失色九分了。

  第二,丁传最后的慨叹,太招人恨了。毕竟,尽管因为丁传的努力,李阳冰的般若台摩崖确实让更多人更容易找到。也确实在其后,有越来越多人来到乌石山顺利拜观到了这一名刻。比如“乾隆四十有五年(1780)秋九月九日,提督福建学政、翰林院编修、大兴朱筠竹君,来登乌石山巅,观李阳冰般若台题字”并镌刻于桃石(已佚)。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亲自来福州游乌石山的。清代的众多金石名家如王昶、叶昌炽等人,要看到李阳冰的般若台篆书,都只能通过欣赏下真迹一等的拓片以当卧游。也正是通过这些拓片传播的方式,李阳冰的篆书被越来越广泛为人所认识和记录。据我不完全统计,现如今传承有序的拓片有故宫博物院藏的明代拓本册页1份,清代拓片册页1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的清代顾千里藏拓片原本1份,福州市博物馆藏原福州市文管会拓本册页1份。当然,还有一份原来不为人知的拓片原本,是原福建省博物馆文物工作者所拓。2021年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接收了福建博物院移交的文物资料后,对纸质文物档案进行清点时,发现因为原来拓片收藏登记时的工作人员看不懂篆书,在档案袋上写着“殷荠墓碑”四字,因此,不为人珍视,被弃于故纸内再未得见天日。

  珍贵拓片重见天日,自是令人欣喜,但李阳冰般若台摩崖的结局却不让人开心?!陡=ㄊ≈尽の奈镏尽ご笫履瓯怼分屑窃兀骸氨灸?1971),福建省级文物?;さノ晃谑侥ρ率讨凶钫涔蟮囊环健拼罄吣昀钛舯摹闳籼ā槭蹋桓V菀幻刹吭一?。”世称的四绝中的《滑台新驿记》《缙云城隍庙记》《忘归台铭》在古代便已仅存后世复刻本。本来,福州的《般若台铭》是李阳冰四绝中唯一存世的真迹,并一直顺利地存在到了1971年。结果因为一位莽汉,般若台铭,于今亡矣!噫,天丧予,天丧予!如此不懂风雅之人,为什么要来游乌石山呢!

  甲辰孟夏,我来游乌石,已不再有机会像古往今来那些雅士那样,“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只能对着1982年借用福州市文管会的拓片而异地复刻于清泠台的新石刻“恸哭而反”了。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福州晚报》(2024年5月31日 A15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