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腊梅
陈省题刻“初有庵”。
六平山,长乐民间称之迷你版的鼓山,在市民中人气颇高。春来爬野径采摘麦葱,夏日傍晚走古道消暑纳凉,秋天三五好友登高望远,冬天碰上难得的寒流,还能在山顶摸到几粒小雪花。日常小走一趟下来,满身大汗将身上衣服浸湿也无妨,下得山来,轻步慢走,悠悠然就到家了。热爱运动的长乐人民,赋予这座山活泼的人间气息。
六平山,又名鹿屏山、麓屏山?!栋嗣鲋尽吩兀骸傲缴皆诔だ窒乇鱿屠?,距县里许,蜿蜒六曲。因名?!贝咏裉斓牡乩砦恢蒙峡?,它位于吴航街道东北面,系长乐主山,山高564.6米,左连芝山,右傍首石山、四明山,以其清幽神秀的自然风景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备受推崇。
自宋朝至明清以来,六平山遍布亭台、寺庙、书院等建筑,学风鼎盛,群贤毕至,领吴航文脉之先。千年时光层叠,为六平山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更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六平山摩崖石刻群。该石刻群多分布于登山古道两侧岩石上,现存50多处,字体缤纷,既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要回溯六平山石刻群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南宋时期长乐人陈合。据记载,陈合是六平山“开山鼻祖”,首占镇岱边人,宋淳祐四年(1244)进士,历任工部尚书、同佥枢密院事等官职。南宋末年,陈合仕途不顺,辞官归乡,见六平山麓苍苍莽莽,甚为欢喜,于是开荒拓土,在六平山巅建造了一个亭子。建好后,陈合为亭取名“天地四方宇”,意寓遨游天地间,无拘无束。此后。陈合沉浸于六平山的秀美风景,与云集至此的文士们交游唱和,吟咏赋诗。六平山现存石刻“第一小有洞天”,楷书竖写,笔力刚劲,笔锋入直,相传即为陈合所书。
和陈合同一个时代的长乐人陈容,同样把根扎在了故乡的土壤里,在六平山留下了“独也正”石刻。该石刻位于六平山北涧寺东十余步一处石壁上,竖写,未见落款,行书,字体酣畅流转。
宋代是个颇为文艺的朝代,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孕育出灿然的文明。仅就艺术领域而言,官方画院的繁荣、职业画家的涌现、山水画技法的突破、文人画的起步等等,无不推动着书画艺术的繁荣。群星璀璨之中,陈容的名字似乎显得不那么响亮。
陈容,字公储,号所翁,长乐人,生卒年不详。他于端平二年(1235)考取进士,嘉熙元年(1237)任江西临江军(今江西清江)通判,次年升任国子监主簿,在淳祐四年(1244)前后,官至朝散大夫。之后得罪权臣贾似道,被贬为莆田主簿。
陈容才华横溢,精通诗文,擅长画龙,也被称为“画龙第一人”。他巧妙地运用水墨的深浅变化,让龙焕发灵动之美,画中的龙仿佛随时都能飞腾而出。
陈容和陈合隐居家乡长乐期间是否有交集,历史踪迹已不可考。但是,我们可以想见的是,在人生跌入低谷时他们都选择回到了故乡。只有故乡,会毫无芥蒂地用最盛大的热情和最宽广的胸襟包容这些游子,为他们提供实现心灵自愈和自洽的港湾。
还有一位六平山的重要过客值得一提。同样是南宋年间,大儒朱熹避伪学之祸,寓居长乐,在潭头二刘村开坛收徒讲学,广收弟子,播撒理学种子。其间,他也曾登上六平山,看弯弯绕绕的石箩,烟幕迷离,一弯新月隐隐约约,似雾非雾之中,暗合此时欲语还休的心境。朱熹遂提笔,留下“石萝烟月”,题刻现存六平山一线天洞口,竖写,楷体,字大如斗,笔锋铁划银钩,无落款。短短四字,无关政治,无关立场,只有此时此刻的释然于心。
将六平山石刻文化发扬光大的,是明代兵部右侍郎陈省及其儿子陈所立。
陈省(1529—1612),字孔震,号幼溪,长乐人。历任大理寺丞、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等。万历十年,首辅张居正因病过世,万历皇帝开始了对张居正的残酷清算。在这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汹涌浪潮中,曾经受到张居正器重的陈省亦不能幸免。万历十一年(1583),陈省被反对派构陷归乡?;叵缏吠咎鎏?,于陈省来说,是地理意义上的归乡,更是心灵的归乡。路过武夷山的时候,他惊叹于武夷山水的壮丽,直接就在接笋峰下筑室隐居,名曰“云窝”,一隐就是十三年。
归隐武夷,但心向家山。陈省频繁往返于吴航、武夷之间,寄情山水,足迹所至,多留题咏摩崖。再无政事缠身,陈省一心读书著述,他为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江田、古槐、吴航先后写下了《江田赋》《古槐赋》《吴航赋》,辞丰情浓,笔意婉转,堪称三绝,是吴航文化的高峰之作。万历三十年(1602),陈省与其子陈所立开发六平山,耗时多年,建造园林,寄情山水。父子俩从乾坤一草亭、松关附近至松风亭间播种松万株、梅百株、竹千杆,建“初有”“如有”“少有”三庵,辟“如有洞天”“朝阳洞”“作麟洞”等诸胜景,还在六平山留下“初有庵”“如有洞天”“小有开山主人”等珍贵摩崖石刻10多处。
朱熹、陈合、陈容、陈省父子……这些名字汇聚成星斗满天,和六平山石刻一起交相辉映。
《福州晚报》(2024年5月30日 A08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