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网_最新全国茶楼app_唐人阁论坛 2025_51pc·mc品茶官网下载

望耕台上忆李拔
2024-03-2609-32-1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张浩清

20240326_A08_02_233.jpg

乌石山上的望耕亭与李拔的《题望耕台》诗刻。包华摄

  乾隆壬午年(1762)夏日,暑气蒸腾,万物渐盛。

  年近半百的李拔出府衙大门往南,带随从直上乌石山。在南麓范承谟祠堂拜祭过后,他踏上祠前巨石清尘岩顶,远眺福州府城外,但见五虎山如屏,闽江浩渺,广袤的田野里庄稼葱绿、农人忙碌。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万千,他当即吟诗一首:

  为念民劳登此台,公余坐啸且徘徊。

  平畴万亩青如许,尽载沾涂血汗来。

  乌石山上巨石林立,南宋福建转运判官黄轺有“巨灵搜怪石,撑突倚山巅”之妙喻。李拔脚下的这块巨石,平整如台,有丈许宽阔,明朝龙国禄名之曰:清尘岩。

  身为一郡之守,公休之日,李拔每每来此登高远望,吟啸徘徊。他叫人刻其石曰“望耕台”,并在望耕台上建了一座望耕亭。

  如今,这首七绝《题望耕台》依旧完好地勒刻在清尘岩顶北侧石面上,朱漆鲜艳,丹心耿耿。

  悯农贤郡守

  两年前,李拔从福宁府调任福州府。虽说都是知府大人,官制皆从四品,但福州毕竟是闽之省会,地位殊重,官场都认定这是一次“擢升”。

  李拔入仕途较晚,此前科举不顺,38岁才考中进士,后在湖北等地历三任知县、一任同知,基层治理经验丰富。在福宁府任期里,他治政以爱,教民种桑养蚕、修筑城墙,以勤为本,以俭为尚,深受百姓爱戴,以至调任福州时,福安、宁德百姓沿途挽留不让走,福州百姓则争着要,“两郡争守”成为乾隆朝一段佳话。

  李拔向来悯恤农民。在福宁府治所在地霞浦县,西郊五里外有座劝农亭。李拔有一次下乡,在亭里休息并携酒慰劳农夫,并题诗一首:“刺史行春日,郊原麦秀时。劳农分浊酒,归马赋新诗。”

  劝农亭与望耕亭,都留下了这位四川乐山籍郡守的悯农身影。在鼓山绝顶峰,他又砌仰止亭,铭曰:“我登鼓山,中心仰止。仰止何人?曰惟朱子?!痹谡饫?,他道出了一生追崇的偶像——大儒朱熹。朱熹曾任南康、漳州知府,其《劝农文》写道:“生民之本,足食为先,是以国家务农重谷,使凡州县守皆以劝农为职。每岁二月出郊课督子弟竭力耕田……”劝农、慰农,实是一郡太守之本分。古圣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悯农诗渊源久远,早在《诗经》、汉乐府民歌中就有不少这类作品。李绅、白居易、柳宗元、张俞等更是创作出《悯农二首》《田家》《蚕妇》等脍炙人口的诗歌。李拔自谓:“某,西蜀庸才,起自田间,于民生利病之源,知之甚悉。”农家生活让他深谙农人辛苦,自然哀怜、同情劳动者。他还动手参与农事,于府衙后院辟地种桑,“草鞋短褐,俨然一老农也”。

  在福州任上,李拔倡水利挖河道,设书院兴义学,德政不断,政声卓著,被后人誉为一代贤郡守。

  为学如登山

  李拔“喜山水、好吟哦”是出了名的。他曾言“平生最喜登临,遇高山辄动仰止之思,所在多屐齿?!?。

  家乡乐山犍为县群峰耸翠,尤以峨眉山最盛。一次,父亲李汝璋和小李拔一起登峨眉。李拔爬了一半,觉得山高坡陡,就不想再攀登了。李汝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勉励道:“为学如登山,徙峨眉之巅则视下矣。倘一徙而止,犹未登耳?!比绻且话刖筒蛔吡?,等于没爬过,这和“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乌石山留刻的前一年,李拔爬了福州城中“三山”之于山。乾隆朝修订的《福州府志·艺文志续编》记载了这件事,“夜登九仙山,见万家灯火,风月交映,刻其石曰‘月朗风清’”。四个榜书大字,每字高0.6米,饱满坚实,线条流畅,从中可窥见??ぬ匾沟侵鼻宸绶髅娴囊馊し缪?,以及从政为官的澡雪精神。

  “福州城东有鼓山,奇特为十闽冠”。除了常登乌石山、九仙山,鼓山也是李拔的心头好。作为全闽都会之镇山,鼓山虽不及巴蜀之山高峻,但近眺有灵源、喝水、白云诸胜,远望则海上诸岛历历如弹丸,陟乎其巅,俯视一切,洞心豁目。这对于“政务纷纭、苦无宁晷”的太守来说,是何等惬意畅快!

  足迹遍鼓山,题刻遍山石。在观瀑亭西侧岩上,李拔记下“云程发轫”,在更衣亭西侧给自己鼓劲“毋息半途”,在茶亭石磴路旁则感叹“欲罢不能”,在山顶刻下“登峰造极”,在绝顶峰题“欲从未由”。这5幅摩崖石刻榜书,看似抒发攀登鼓山的身心感受,却又暗含从学、为政、处事之多重境界,越咀嚼越有滋味。

  李拔登山喜欢观摩宋以来人们留下的摩崖石刻,那些苔藓封盖漫漶不清的字迹,“一字一句,标奇争胜”。他隔空发问: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鼓山,但为何一直寂然不闻呢?在黄任主修的《鼓山志》序言里,他作了回答:自朱子有天风海涛之书而名始重;自君谟有国师岩之题而名始传。可见,名公巨卿、硕儒俊彦的登览题咏,能让奇峰胜迹增辉,“山为之重”。

  今天,我们登临鼓山,看到这些交相辉映的崖刻石书,应该也会产生同样的慨叹吧!

  为官当如榕

  南有巨木,其名曰榕。

  有资料显示,中国和埃及是最早记载榕树的国家。唐末五代官员翁承赞的一首诗名即出现了“榕城”之名。南宋梁克家修纂的《三山志》中也有“榕叶堂前坐昼荫”句。在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人们很容易在砂砾石缝、断壁残垣间,见到榕树坚韧不屈向上生长的姿态。它们枝条纤细柔弱,却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一木成林,垂荫一片。

  清学者屈大均说:“榕,容也,常为大厦以容人,能庇风雨,又以材无所可用,为斤斧所容,故曰榕,自容亦能容乎人也?!遍攀饕壮苫?,生命力旺盛,千百年来,它们与福州一起成长。1985年,榕树被定为福州“市树”,1997年被定为福建“省树”。

  李拔在福宁府时就倡植榕树。到了福州,他爱榕如旧,“受荫良多”。福州府衙,大概位置在今天的湖东路与鼓西路之间,“后堂有古榕覆庇其上,若大盖然”。乾隆二十五年(1760),李拔在此修建榕荫堂,并写下《榕荫堂跋》。这篇短短的跋记,对榕树有一段经典论述,“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游其宇者(为官者)应当为百姓“蔽夏日而暄冬日”,否则“所伤众矣”。

  李拔的这段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多次提到。在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里,他写道“百姓谁不爱好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从望耕台到榕荫堂,一代贤郡守李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官”的丰满形象。

  《福州晚报》(2024年3月26日 A08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