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以降,随着中原文化的南下,尤其是唐代以后,福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长足进步。宋元明清时期更是人杰地灵,经济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在福州各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留下丰富的古墓葬。古墓葬一般指除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以外各历史时期的墓葬,时间上溯至春秋时期。从时期划分可分为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几个时期。从类型上可分为帝王陵寝、名人或贵族墓、普通墓葬、其他古墓葬等。它不仅反映某一地区葬制、葬俗,还可以反映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印证历史和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是最具文物考古研究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福州市现存古墓葬365处,约占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7.69%。其中有帝王陵寝1处,即晋安区新店镇战坂村五代闽王墓;有明张经墓、清陈季同墓、清林则徐墓等名人或贵族墓149处;普通墓葬为保存较好或规模较大的明清墓葬,多为家庭合墓或夫妻合葬的多圹墓,计有199处;其他古墓葬系指形制特殊的古墓葬,计16处,如仓山区仓山镇先农村的清代琉球人墓、马尾区亭江镇闽安虎头山的清军义冢、闽侯县大湖乡雪峰寺的唐义存祖师塔墓等。
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形制结构各有特点。由于年代久远等各种原因,明清之前的墓葬地上坟丘多已无法辨识,或因生产建设被偶然发现,或被盗掘而被发现。有一部分唐五代、宋元时期名人或贵族墓系经后世族裔重修、重建,地面构筑物已改变原样而与晚近墓葬相近。福州地区明清墓葬多为同茔异穴的合墓葬,墓穴多以砖石砌建,地面坟丘多以三台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名人或贵族墓前常有多级墓埕,神道两侧多置石翁仲、石兽,有的还有墓坊或神道碑,如闽侯县荆溪镇光明村的宋李纲墓。该墓虽经历代重修,其地面坟丘尚保存宋墓常见的甑式形制。
(来源:《福州市文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