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自振
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七月从西安出发,踏上遣戍的征途,经过四个月的艰苦跋涉,十一月到达伊犁,从此在新疆度过三年的流放生活。由于时局艰危,心情苦闷,这一时期诗作颇多。林则徐的伟大之处,不仅表现在虎门销烟,以武力抵抗侵略者,还表现在他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操。无疑,林则徐赴戍新疆诗作与其业绩,是他伟大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述其中几首。
一
林则徐在赴戍伊犁途中,始终关注着中英斗争的形势和国家的命运,他在诗中多次表达了自己的爱国赤诚:“不信玉门成畏道,欲浇珠海洗边愁。”
九月初,林则徐将出玉门关,行至肃州(今酒泉市),受到当地官员的远迎,并接到先期到伊犁的好友邓廷桢的来信。林则徐在肃州行馆作书并赋《将出玉关,得嶰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
与公踪迹靳从骖,绝塞仍期促膝谈。
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
扬沙瀚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公比鲰生长十年,鬓须犹喜未皤然。
细书想见眸双炯,故纸难抛手一编。
僦屋先教烦次道,携儿也许学斜川。
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
玉关,即玉门关,诗中指长城西端要塞嘉峪关。嶰筠,即邓廷桢(1776-1846),字维周,号嶰筠,江宁(今南京)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道光十五年(1825年)起任两广总督。林则徐与邓廷桢联袂实施禁烟和抗英斗争,触犯了国内不少当权者的切身利益,清廷下令将他们遣戍伊犁。林则徐途中改命治理黄河决口,之后到西安大病一场,所以邓廷桢先期到达伊犁。
全诗明白如话,深切表达了林则徐对前辈好友的敬重之心和患难之情,反映了他不以过去行事为谬,将个人得失和戍途困苦置之度外,以国事为重的精神世界。
九月初七,林则徐行至嘉峪关,次日出关,初十过玉门。嘉峪关亘立于今甘肃省酒泉市西的嘉峪山西麓,一直是中国西北交通要道、防守要塞。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写下浩如烟海的诗文佳作。林则徐步出关门,站在一望无际的瀚海沙漠上,诗兴大发,遂作《出嘉峪关感赋》: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全诗四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歌气势不凡,凝练地描写了嘉峪关内外的奇异景观,蕴蓄着涵山容海的磅礴气势,也分明刻画出一位胸中丘壑不平、只身匹马万里西行的诗人形象。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能从大处着眼,既写出嘉峪关的险峻,又概括了其地当东西方要冲的特色,显得雄伟壮阔,气象非凡。
二
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由西安登程,至十一月方抵伊犁戍所,逐日记录,写成《荷戈纪程》日记,并录成《软尘私议》一册。他以年近六旬之龄,扶病出关,远戍新疆,可谓衰龄病骨,风雪跋涉,前途未卜。
据郭柏苍《竹间十日话》卷六记载:林则徐流放伊犁,“公以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嘟怨淝笫殓本钚揭病薄?/span>
九月十八日,林则徐到星星峡,进入新疆境内,面对塞外风沙感慨系之,他深恨投降派议和误国,对抗敌派横加迫害,在颠簸的马车上写下《戏为塞外绝句》十首,其中之一云:
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
车箱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
这首诗表面上是咏道路不平行路难,实际上却有寓意。诗人对小人(砂砾)当道深感不平,宦海中的互相倾轧,自己好像箕中粟那样任人摆弄。即使如此,他还在忧虑使整个社会不安定的“乱石声”。这十首组诗虽多咏叹戍途艰辛,但寓意深刻,愤懑忧国之情溢于言表。
再读另一首: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天晴雪共难消。
这首诗是诗人到达新疆后作的,表现了他乐观旷达、不畏艰险的顽强精神。诗写天山总体风貌一笔带过,重点写与天山的“知己”之感:一路相伴,更同病相怜,白发与积雪共难消。末句自嘲,把内心贬谪的抑郁之“愁”苦,以调侃口吻、旷达语言出之,既显得“浩荡襟怀到处开”,又具含蓄蕴藉之致。
林昌彝称“家文忠公绝句,神韵独秀”,此诗堪称一个范例。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闰七月,与林则徐同戍伊犁的邓廷桢,被朝廷赐环东归,授任甘肃布政使。林则徐获悉后,百感交集,遂有《送嶰筠赐环东归》:
得脱穹庐似脱围,一鞭先着喜公归。
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
漫道识途仍骥伏,却从遵渚羨鸿飞。
天山古雪成秋水,替浣老臣短后衣。
回首沧溟共泪痕,雷霆雨露总君恩。
魄招精卫曾忘死,病起维摩此告存。
歧路又歧空有感,客中送客转无言。
玉堂应是回翔地,不仅生还入玉门。
林则徐在诗中热情祝贺邓廷桢早日入关东归,鼓励他回朝之后继续奋发有为,同时也希望自己也能够重新得到起用。林则徐对他们舍生忘死而遭投降派陷害,又无人主持公道表示了满腔悲愤,同时也抒发了“青史凭谁定是非”的无限感慨。诗人坚信自己与邓廷桢所进行的禁烟抗英事业是正义的,把功过是非付诸历史的论断。全诗喜悦、悲愤、沉痛、激昂,林则徐将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在诗中表现得尤其深刻。
三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一月,林则徐奉命到库车、阿克苏、乌什、和阗等地勘办开垦事宜。从此时起到次年(1845年)冬奉旨释回的一年中,林则徐不仅亲历各地,而且还提出建议,如把垦地分给维吾尔族农民耕耘,将屯兵制改为操防制等。林则徐的实际工作和建议对发展新疆的农业生产、加强边防建设都起了积极作用。和林则徐一同履勘南疆垦田的全庆,林则徐曾写《柬全小汀全庆》诗记周勘垦田的情况:
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
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
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
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频年迁客戍轮台,何意輶轩使节陪。
归梦未逢生马角,游踪翻得遍龙堆。
头衔笑被旁人问,齿让惭叨首座推。
纵许生还吾老矣,看君勋业耀三台。
全庆(1801-1882),字小汀,姓叶赫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原任喀喇沙尔(今焉耆)办事大臣,和林则徐同赴南疆履勘垦田。事毕调北京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林则徐与全庆先后勘查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今和田)、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喀喇沙尔等七城垦地,中经英吉沙尔,遍历全疆八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喀喇沙尔话别东行。七月六日,林则徐在辟展(今鄯善)境内,复小汀一书,此诗当为是日寄出。
林则徐在诗中回忆与全庆共同勘办新疆垦田的往事以及他们的深厚友情,对勘田的成果充满了喜悦,感到虽然辛苦,但想到能为开发边疆而尽力,虽苦犹荣。全诗洋溢着回忆友情及获得成果得欣慰之感。“纵许生还吾老矣,看君勋业耀三台?!绷衷蛐烊衔约阂丫昀咸逅ィ媲衅谕臁把狄ā?。
是年,林则徐在伊犁戍所辑成《衙斋杂录》一书,记录了清代经营新疆的资料,而以屯田情况为主,是后人研究道光朝新疆史迹的重要文献。
林则徐在南疆除从事屯垦戍边工作外,还与各族人民广泛接触,深入研究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风情,尊重维吾尔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虚心学习维吾尔语言,将思想感情溶入维吾尔族人民质朴的爱怨之中,因而写出了《回疆竹枝词三十首》(选录二首):
百家玉子十家温,巴什何能比阿浑。
为问千家明伯克,滋生可有毕图门。
爱曼都祈岁事丰,终年不雨却宜风。
乱吹戈壁龙沙起,桃杏花开分外红。
全诗嵌用维吾尔语,生动地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传说、地理风貌、农作节气、宗教信仰、饮食起居、婚丧嫁娶、文化艺术和建筑医疗等方面。风格平淡而又诙谐,写实又富有诗意,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流畅顺口,使整部词充满浓厚的维吾尔族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反映清代维吾尔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卷。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一月初四,清廷任命布彦泰为陕甘总督,未到任前,由林则徐以三品顶戴署任。初六日,林则徐在哈密伊吾获悉以四、五品京堂起用之讯,即请伊犁将军布彦泰代奏谢恩,并陈明将哈密一带地亩查勘工作结束后即起身回京。林则徐释回起用,好友邓廷桢获知后即写诗祝贺,盛赞林则徐在新疆勘地的辛劳。林则徐在回京途中有《次韵嶰筠喜舍入关见寄》:
田屯塞下稻分秅,万里穷边似一家。
使命惊闻来雪窖,谪居曾许泛星槎。
鸡竿正及三年戍,马角应怜两鬓华。
还问春明寻旧侣,巢痕回首感抟沙。
暂膺假节各随君,左右居然两陕分。
攘臂应嗤老冯妇,弃繻或识旧终军。
清阴最喜秦中树,幻态刚愁陇上云。
何日初衣俱释负,沧江双桨逐鸥群。
十一月二十二日,林则徐行至嘉峪关前玉门县时,接道光帝谕旨,命他不必进京,以三品顶戴先行署理陕甘总督。林则徐在诗中回顾自己流放伊犁和南疆勘地,思念在西安的患难老友和仍在西安等待他归来的妻子家人,表述了即将与邓廷桢再度共事的喜悦心情,以及晚年辞官后相娱为伴的美好愿望。
《福州晚报》(2023年11月16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