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岫云
龙峰泰山庙。
龙峰泰山庙为省级文保单位。
近日,笔者走访了屏山脚下龙峰新村里现存的福建省原址最大的泰山庙——龙峰泰山庙。
这座规模宏伟壮观的明末古建筑,供奉商周姜子牙封“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的黄飞虎与部将温康二都统。
据传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福州北郊,烧杀抢掠到龙峰村。村民奋起反抗,寡不敌众之时,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声中还伴随喊杀之声。倭寇吓得落荒而逃。事后,有人说这是温康二都统在帮助村民赶走倭寇,于是明崇祯三年(1630年)建了龙峰泰山庙,大门上一副题有“龙峰”二字的藏头联,“龙舞在天挥云驱倭寇”“峰回越麓建庙佑黎民”就是记载这故事。
龙峰泰山庙经过历代重修,以及上世纪90年代扩建,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于一体,并保留部分明清时代原构件。
古庙中门的门槛外,有一对选材考究、高一米多的抱鼓石,下部须弥座饰瑞兽祥云、花鸟虫鱼浮雕,托上部云涡纹,雕刻精美,是明代建庙时的文物。大殿台阶下左侧树下,有一围栏圆形水井,井栏水泥重筑过,据说是清代时挖掘的古井。中殿屏门后的戏台是建于清代的,平时将中间部分抬起分放两旁,戏台一分为二留出通道方便出行,到逢年过节演出社戏时,再将左右两边合拢一起成为大戏台。
大殿最宝贵的应该是拜亭的藻井,九层藻井层层递缩,精美绝伦。在第一层外沿四角各绘有一只红色蝙蝠,夸张生动,具有张力。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象征着幸福,盖因“蝠”与“福”谐音,应了人们来此求福祈福的心愿。九层藻井的两旁,各绘有一幅龙凤呈祥的图案,相当精巧。
最令人注目的是前殿东西两侧墙壁上,保留大陆仅存清道光年间的四幅巨大水墨壁画。所绘的是清朝福建十府二州城隍的形象。福建有八个府建置始于明朝:福州府、兴化府(今莆田)、建宁府(今建瓯)、延平府(今南平)、汀州府、邵武府、泉州府、漳州府,别称“八闽”。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增加台湾府,台湾官员由福州派驻,此时福建别称“九闽”。清雍正二年(1724年)增设福宁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增设永春州、龙岩州。
水墨素描的城隍,身着明代官服,圆领乌纱,侧身向北,面朝正殿。十二位城隍和十二位随从分两排,前排坐后排站,面貌各异,形态逼真,生动有神。东侧壁画右起第二位前排是台湾府城隍,后排是其随从,手捧“台湾府城隍”书卷。这些壁画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清代水墨素描的风范,没有经过任何改动。
龙峰泰山庙“台湾府”的古壁画,见证了台湾在尚未建省之前,曾隶属于福建管辖201年之久的历史,且与福州有着悠久的地缘关系。这幅壁画全国罕见,堪称弥足珍贵的文物。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单独立省治。
除了福建十府二州城隍壁画外,泰山庙的前后殿两廊另有保稷、五谷、瘟疫等十四司神像彩绘壁画,表情或喜或怒,形象或凶或善,皆生动传神,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福建道教宫观壁画奠基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宋末战乱,大批皇家画院的画工避难入闽,当时流行的工笔写实画风也随之传入,此后在民间广为流传,对福建的宫观壁画影响至深。明清之际,福建宫观壁画既承袭了中原宋代工笔画的风格,同时又融入了八闽地区的人文元素,独具特色,蔚为大观,生动地展示了八闽地区多元融合的道教文化。
福建气候潮湿,壁画因自然风化,极易脱落掉色,不易保存。宋代的壁画几已不存,即使明清时期壁画现保存完好的也寥寥无几。
龙峰泰山庙里壁画曾出现大面积霉变、剥落。2014年,省市有关部门请来陕西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受损壁画进行抢救性?;?,细致修补,才保存了这件见证台湾曾隶属福建管辖的珍贵文物。
龙峰泰山庙曾遇大火,主副殿内建筑与文物损失严重,当地村民代表组织募款,并得到台湾同乡会的帮助。如今,龙峰泰山庙重获新生,风采如初,常有台湾同乡会亲友前来探访。
《福州晚报》(2023年11月15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