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网_最新全国茶楼app_唐人阁论坛 2025_51pc·mc品茶官网下载

林则徐的交游及其诗文述略
2023-07-1410-08-02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邹自振

  以虎门销烟轰动中外的左海伟人林则徐虽然只是政余为诗文,但其所作气体高壮,风格清华,不落凡响,颇见功力,并突显其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林则徐在福州的交游及其诗文无疑增添了闽都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丰富史料。

  林则徐中进士前曾为福建巡抚张师诚的幕僚;他少年时代求学于福州鳌峰书院,著名经学家陈寿祺为其座师;先后就读于鳌峰书院的林则徐好友,以年齿为序,有长乐梁章钜,同邑杨庆琛、李彦章、林昌彝,建宁张际亮等人。他们都是活跃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著名诗人,经常与林则徐或在福州,或在京师,或在官宦游历之地论文赋诗,以诗词唱和。

  林则徐与张师诚、张仲甫父子的交往

  首次赴京会试落选的次年,即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二十二岁的林则徐任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的书记,专门处理商人洋船往来及粮食军饷的文书记录。翌年,得到时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聘为幕僚。张师诚很看重林则徐的人品与才华,一度让其随同自己参与相关政务。林则徐曾参与了缉捕海盗事宜,并有出色表现,张师诚称赞林则徐“是役也,僚属睹余督剿之劳,佥谓非余先得贼踪,飞檄催战,未必能如斯神速”。嘉庆十四年(1809年),林则徐再次会试失利。返闽后,仍入张师诚幕,直至两年后进士及第,正式踏上官宦之途。张师诚待林则徐一家均友善,曾推举林则徐父亲林宾日任将乐正学书院主持。

  张师诚(1762—1830),字心友,号兰渚。浙江归安人。曾任闽、赣、晋、苏、皖等省巡抚。林则徐与张师诚一家关系亲密无间,结下了二代人交往的一段佳话。林则徐曾写下这首《张仲甫舍人闻余改役东河,以诗志喜,因叠〈寄谢武林诸君〉韵答之》:

  一舸浮江木叶秋,传闻飞鹊过扬州。自羞东嶂难为役,漫笑西行不到头。供奉更吟中道放,杜陵犹想及关愁。故人喜意看先到,高唱君家八咏楼。尺书来讯汴堤秋,叹息滔滔注六州。鸿雁哀声流野外,鱼龙骄舞到城头。谁输决塞宣房费,况值军储仰屋愁。江海澄清定何日,忧时频倚仲宣楼。

  张仲甫,即张应昌,号寄庵,张师诚次子,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举,曾任内阁中书。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遣戍伊犁途中,行抵扬州,洽遇黄河在开封决口,由于当时总办河务的大学士王鼎的举荐,林则徐奉命折回东河效力“赎罪”。友人张仲甫及武林(今杭州)诸君,均以诗志喜。林则徐以此诗酬答。诗中表达了林则徐对扬州得旨改役的欣喜心情,同时流露出对河南、安徽地区哀鸿遍野,而朝廷为应付战事,致使救灾乏费的担忧。诗人忧时悯民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林则徐与张仲甫交往甚密。早在二十年前,即道光元年(1821年)春,林则徐任杭嘉湖道时,偕张仲甫诸君游理安寺、烟霞洞、虎跑泉、六和塔等杭州名胜,并写诗唱和。

  林则徐与恩师陈寿祺的师生之谊

  先读林则徐的这首《答陈恭甫前辈寿祺》:

  昨枉双鲤鱼,发缄得赠言。

  奖借逮末学,誉扬及家尊。

  更慨吏道媮,期以古处敦。

  树立尚宏毅,一语诚探原。

  呜呼利禄徒,字氓何少恩。

  所习乃脂韦,所志在饱温。

  色厉实内荏,骄昼而乞昏。

  岂其鲜才智,适以资攀援。

  模棱计滋巧,刀笔文滋繁。

  峻或过申商,滑乃逾衍髡。

  牧羊既使虎,吓鼠徒惊鹓。

  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

  于传戒焚象,于诗励悬貆。

  要在持守固,庶几恻隐存。

  知人仰圣哲,弊吏扶元元。

  举错惬舆论,激浊澄其源。

  侧闻官方叙,驯致民物蕃。

  不才乏报称,循省惭素餐。

  但当保涓洁,弗逐流波奔。

  三复吉人词,清夜心自扪。

  陈恭甫(1771—1834),字寿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官翰林编修。林则徐十四岁起就读鳌峰书院时,乡人陈寿祺任书院主讲,林则徐非常钦佩陈寿祺的学识。清代翰林称比自己早三科进翰林院的为前辈,陈寿祺进翰林院正好早三科,故林则徐称恩师为前辈。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林则徐以进士身份由原籍福州启程赴京补官。临行前,曾为陈恭甫写诗四首,以表达对恩师的钦敬之心。陈恭甫以《赠行诗》三首酬答,林则徐遂又写了《答陈恭甫前辈寿祺》五言长诗三首,此为其中的第二首。林则徐在诗中对当时腐败的政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和指斥,表现了对鲜廉寡耻的利禄之徒的鄙视及对正本清源的圣人贤士的敬仰,并自勉决不做一个尸位素餐的官员。这首诗反映了林则徐早期的政治见解和抱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要求革新政治的良好愿望。

  临行前,林则徐还为恩师写了《题陈恭甫前辈遂初楼》(四首之三):

  入室崔儦五万编,琅嬛福地此行仙。

  名山书异穷愁著,左海才兼志节传。

  夙世经神郑公里,余情墨妙米家船。

  依然润色承平业,不比膏盲石与泉。

  遂初楼,陈恭甫的居所,在今三坊七巷之黄巷。米家船,北宋书画家米芾,出游以船载书画自娱,人皆识之曰:“此米家书画船也。”明清以来,福州南后街有“米家船”裱画店。此诗表达了林则徐敬重前辈的真挚情怀,让人无限遐思。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还为恩师献《陈恭甫先生六十寿诗》,尊师之情溢于言表,并后续时时有诗寄赠。

  林则徐与梁章钜、杨庆琛、李彦章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芷邻、芷林、茝林,晚号退庵。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历任广西、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后辞病归。著有《枢垣纪略》《藤花吟馆诗钞》《楹联丛话》等七十余种,为清代各省督抚中著述最多者。

  道光五年(1825年),梁章钜由江南淮海道调署江苏按察使,驻苏州沧浪亭行馆,遂于公暇,“命俦啸侣,劈笺征咏,图以纪之”,成《沧浪亭图诗册》,后由林则徐为之写序。道光十年(1830年),梁章钜与林则徐在苏州为其写《舟过吴门,与芷林话旧,出倪云林〈湖山书屋画卷〉索题,即和卷中云林原韵》诗,后又于江苏武进作《为梁芷邻方伯跋〈庚午雅集图〉后》文。梁章钜有贺《林少穆督部诗》,高度评价林则徐的诗歌成就。林则徐贬官新疆伊犁时,梁章钜作《北东园日记诗》盼挚友“赐还”:

  出塞不辞三万里,著书须计一千年。

  可怜粤麓非屏麓,望断苍茫敕勒天。

  梁章钜的福州老屋在屏山之麓,与林则徐为比邻。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为梁章钜《制义丛话》作《后序》,论述制义之文,并极力推崇梁著的价值。梁章钜长林则徐十岁,却早林则徐一年而逝,令人痛惜不已。

  杨庆琛(1783—1867),原名杨际春,字雪椒,晚号绛雪老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多次会试不中。应林则徐推荐,接替林则徐在福建巡抚张师诚幕中掌书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安徽宁池太广道、湖南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光禄寺卿(从三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以原品休致回籍。

  杨庆琛所著《绛雪山房诗钞》,有与林则徐多首往还酬唱。嘉庆十七年(1812年),林则徐由福州北上任职,杨庆琛写《送林少穆庶常(则徐)入都》诗赠行,表达对林则徐前途的美好祝愿,并感谢林则徐推荐他入张师诚幕。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冬,杨庆琛由闽到京赴考,寓林则徐宅,并写诗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得到林则徐的关切与照顾,请林则徐指点和传授谋求仕进之道,可见俩人的情谊非同一般。次年三月,林则徐邀杨庆琛至枣花寺观牡丹。杨庆琛写诗纪事,并借吟咏牡丹颂赞林则徐的风姿。道光二年(1822年),林则徐在籍家居时,与师友陈寿祺、杨庆琛等诗酒聚会,杨庆琛有《陈恭甫编修招林少穆观察、赵毂士编修(在田)、萨檀河大令(玉衡)、冯笏軿孝廉集小嫏嬛馆》诗纪其事。

  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林则徐在赴广西途中逝世。次月,清廷悼恤林则徐:“晋赠太子太傅衔,照总督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毙图涝?,并谥“文忠”。杨庆琛以此写下《闻少穆宫傅赐谥文忠敬赋一律》:

  恩遇三朝沏始终,徽称旷典赐文忠。

  百千世后留芳地,四十年来尽瘁躬。

  名以相偿知行大,心原不二况功崇。

  春秋人拜欧苏外,别有新词祀我公。

  咸丰八年(1858年),杨庆琛《感逝五十首》之一颂扬林则徐:

  一代名臣勋业崇,千秋奏议媲宣公。

  即论啸月吟风句,也有敲金琢玉功。

  李彦章(1794—1836),字兰卿,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林则徐同年??贾薪渴狈讲攀怂辏歉冒衲炅渥钚≌?,以内阁中书用。在京时曾与林则徐同吃同住,论文赋诗,关系密切。

  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为李彦章写《题〈南武奉祠图〉,应李兰卿同年彦章属》《题李兰卿〈湖西秋禊图〉》《题李兰卿〈灯窗梧竹图〉次苏斋韵》等诗。第一首诗中所提出的“征无加羨讼无滞,即此民心呼吸应”的施政标准,正是林则徐作宦多年争取民心的经验总结。李彦章工诗善书,勤于著述,在任上兴办书院,开发地方经济,政绩显著,深受林则徐的社会改革思想的影响。

  李彦章于道光十三年至十六年(1833—1836),在苏州协助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救灾与兴修水利事宜。此时李彦章署江苏按察使,撰《江南催耕课稻编》,在各县推广,并亲加试种,对救灾工作起了一定的协助作用。李彦章称此编之作是应林则徐“日谋所以早种早收之法”的要求而作,供林则徐参考。林则徐为李彦章此作写序,反驳各种不宜种早稻的说法,力申种早稻之利??杉?,林则徐与李彦章两人不仅是论文赋诗的终身挚友,也是志同道合的宦途知己。

  林则徐与张际亮

  张际亮(1799—1843),字亨甫。他出生贫苦,母亲早逝,父亲经营木材,客死异乡。赖伯兄资助,才得以入学。张际亮早年求学于福州鳌峰书院,在陈寿祺的指导下钻研经世之学。陈寿祺对他倍加赞赏,认为其诗将来足以雄视天下。林则徐长张际亮十四岁,称他有经世之才,同窗林昌彝亦赞他对国事有远见。

  道光十七年(1837年)秋,林则徐有诗二首赠张际亮,其一《题亨甫〈匡庐游草〉》:

  五老翩然下,招君入翠微。

  笑骑百鹿往,坐看玉龙飞。

  洞古留仙笈,云深湿客衣。

  携来天上语,万点化珠玑。

  林则徐借此诗称赞张际亮诗作,并寄予厚望和鼓励,可谓情真意切。

  张际亮几次考进士皆不中,一生都没有做过官,过着羁旅浪游的生活。从少年时代开始,张际亮就怀报经国之志,锐意进取,但决不攀龙附凤,趋炎附势,终因得罪权贵,被视为“狂士”。但张际亮也因此结交了不少主张改革的有识之士。此时正值朝廷纷纷扬扬议论鸦片危害问题,张际亮是极力主张严禁鸦片的名士之一。

  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因林则徐的介绍,往见两广总督卢坤。广州自道光八年(1828年)起,英国船只停泊在珠江口零丁洋之大屿山,专事贩卖鸦片。张际亮在《上卢厚山宫保书》中,恳切希望卢坤能采取实际行动,饬营弁先拿“快蟹”,并向外商头目申明:不准英轮逗留经岁,否则予以驱逐。后来张际亮复往北京,参加鸿胪寺卿黄爵滋发起的禁烟活动。

  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爵滋向朝廷上《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就是由张际亮代为起草的。同年,正在湖广总督任内的林则徐也上了《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钱票无甚关碍宜严禁吃烟以杜弊源片》,坚决支持黄爵滋的意见?;凭糇?、林则徐的奏折,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引起的严重?;?,使道光皇帝极为震惊,随即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鸦片战争期间,张际亮曾同浙江人民一起流亡,备受苦难,这一时期的诗作大多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思想,沉雄悲壮,感情真实,艺术成就也较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张际亮好友姚莹官台湾兵备道,因在台湾抗击英军进犯,被诬下狱,张际亮带病奔走营救,心力俱瘁,以至悲愤而死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仅四十五岁。张际亮病逝时,林则徐正遣戍伊犁,闻此噩耗异常痛心,乃作诗《哭张亨甫》:

  尺素频从万里贻,吟成感事不胜悲。

  谁知绝塞开缄日,正是京门易箦时。

  狂态次公偏纵酒,鬼才长吉悔攻诗。

  修文定写平生志,犹诉苍苍塞漏卮。

  在这首诗中,林则徐把终生挚友比及二十七岁早逝的唐代大诗人李贺(李长吉),惋惜张际亮的才能未得施展,倾诉了沉痛的悼念之情。

  林则徐与林昌彝

  林昌彝(1803—1876),字惠常,号芗溪。林则徐的族人及友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人,后屡试不第。其父本系儒生,后往外洋经商。林昌彝少从母吴氏授读,吴氏督促甚严,使其学业日臻进步。后来,他又拜经学家陈寿祺为师,走上了经世致用的学术道路。林昌彝曾绘《一灯课读图》,请林则徐题咏,以纪念母亲辛勤督课之劳。林则徐作《家芗溪孝廉昌彝母吴孺人〈一灯课读图〉》诗,颂扬林母教子夜读的“贤德”,推崇林昌彝的学术造诣和成就。林昌彝是学者兼诗人,有近二十部治经、考据之作,可谓著作等身。

  因林昌彝饱读诗书,在福州名气很大。他被近邻林则徐请往家中教读,林则徐的女儿林普晴和女婿沈葆桢都是他的学生。林普晴还为恩师林昌彝代写了《三礼通释》前三十卷。在此期间,林昌彝曾应恩师陈寿祺之约修改《福建通志》,还精心撰写了《拟海防十二策》,多方面论述了对付帝国主义的海防之策,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林昌彝还为陈寿祺编辑《遂初楼诗钞》。

  林昌彝曾八次上京会试,虽未及第,但遍游祖国山河,留下了大量赞诵山川之美的佳作。在南北游历中,林昌彝还广交朋友,认识了许多经世致用的学者,如魏源、姚燮、朱琦、汤鹏等,他们也都是林则徐的友人。

  林则徐与林昌彝意气相同,谈诗论事,互相题赠。林昌彝抨击侵略者的诗句“但望苍生天有限,终教白卑死无皮”,林则徐读后,“为之赞赏累日”。两人甚至欲在家乡成立“湖上诗社”,可见他们在爱国情愫和民族思想上的高度一致。

  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遣戍伊犁,清朝政府被迫与英帝国主义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福州等五地被辟为通商口岸,林昌彝悲痛欲绝。林昌彝家住福州城内南后街,适家有书屋,屋上有楼,面对乌石山积翠寺(一度为英人所踞)。他“目击心伤,思操强弓毒矢以射之,因绘《射鹰驱狼图》以见志,并名所居之楼为射鹰楼”。林则徐云:“《射鹰驱狼图》命意甚高,所谓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也?!?/span>

  林昌彝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为《射鹰楼诗话》二十四卷。全书搜集林则徐、张际亮、魏源、张维屏等四百多人的诗歌两千余首,尤多闽籍诗人之作,全方位地反映鸦片战争的史实,保存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佳作。林昌彝评林则徐诗“气体高壮,风格清华”,可谓至言。

  道光三十年(1850年)八月,林则徐逝世前两个月,写下《致林芗溪函》,推崇林昌彝的抗英诸策,以对抗英国侵略者。并在信中回顾自己在粤东的抗英往事,云及自己在广东“五围夷鬼,三夺夷船,其两次夷船退出港外,不敢对阵”等情况,勉励林昌彝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林则徐认为“《平夷十六策》及《破逆志》四卷,真救世之书,为有用之作,其间规画周详,可称尽善;此百战百胜之长策……”此函可视为林则徐的“临终遗言”,而浩气长存焉。

  《福州晚报》(2023年7月14日 A12版、A13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