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网_最新全国茶楼app_唐人阁论坛 2025_51pc·mc品茶官网下载

安泰河畔寻古桥
2023-05-2909-51-5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柳雁飞翔 叶诚

1.jpg

二桥亭桥

2.jpg

安泰桥

3.jpg

澳门桥

  福州人自古依水而居,城内河流纵横。千百年来,那些横跨在河上的一座座古桥,在朝代更迭中默默坚守。

  今天,我们漫步在安泰河畔,在树荫蔽天的河岸寻找那静默的美丽。安泰河是一条流淌在榕城市中心地带的主要河流之一,与三坊七巷街区和朱紫坊街区相邻,古籍《榕城景物考》中说,“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闭庖灿≈ち税蔡┖釉诠糯魑V莩撬浇煌ㄖ匾嗯?,其流经地段繁华,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一)

  安泰河的主要河段大致是东西走向,只有沿通湖路的一小段是南北向。以白马路的西水关水闸为起点,沿河走去,不多远就可看到一座古石桥——观音桥。该桥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呈南北走向,北通文北路,南接驿里,原是一座木桥名虹桥,历经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次重修后改为单孔石拱桥。该桥长八米五,宽五米多,西侧桥栏板上刻有“观音桥”三字。东侧桥栏板上刻有重修时间铭文。据《榕城考古略》记载:因桥旁供有观音大士,故更名为观音桥。如今,这座桥上依然人来人往,桥下流水潺潺。

  离观音桥不远处还有一座同年代的古桥,原本是跨在罗城大壕上的一座木梁小桥,旧名车驽桥,俗称驿前桥。据《榕城考古略》记载: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易以石,以近三山驿,故名”。意思说,用石料改建后,因桥附近有五代闽国的驿铺“三山驿”,故称其为馆驿桥。这座古桥如今已面目全非,厚实的钢板焊接的钢结构将整座桥包裹了起来。据了解,因为来往的车辆比较多,这样的做法是为了?;す徘?。

  顺着河流走,在文儒坊西侧的安泰河上,一座单孔平梁伸臂桥映入眼帘。据宋朝的《三山志》记载,闽王王审知为了防御邻国入侵,于唐天复元年(901年)在福州城外建筑了一座大规模的新城——罗城。金斗桥就架于西南城门“金斗门”外壕上,因而得名金斗桥。该桥建于唐末,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它东西走向,桥北栏板上有阴刻“古金斗桥”四个字。桥长十米多,宽三米多,有高近一米的正体望柱六根。金斗桥由于两头都还保留着台阶,只能供人行走,任何车辆无法通过,因此,该桥受损甚微。有关部门在修建唐城宋街遗址博物馆的同时,在金斗桥头修复古城门“金斗门”,如今,金斗门与金斗桥互相辉映。

  离金斗桥不远处,还有一座位于仓前后巷西侧、建于清朝的穿斗式木结构的古桥,叫二桥亭桥。这是福州市区现存较为完好有风雨亭的木构石桥,桥身上左右两排美人靠的设置,不仅使亭子本身在下端有了一个和屋檐相呼应的美学视觉效果,而且增添了实用性,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明朝王应山在《闽都记》中记载:“仓前桥,近常丰仓,南北二桥,有亭其上?!庇醒д咛岢霾智扒趴赡芩档木褪歉们?,二桥亭桥是后人对其的俗称并一直沿用至今。这座桥是东北、西南走向,桥梁由12根木柱架成。由于河面较为狭窄,该桥跨度为4.1米,宽度3.1米,长宽比很小,就像一个四方形,因拥有遮雨的亭子而显得与众不同,体现了像亭子般的空灵和轻巧。整座桥朴素大方,亭子的双坡乌瓦屋顶因其薄薄的椽板和其下开徜的空间而不显得厚重和压抑,反而增添了一种稳重感。如今桥的基本功能还在,但已不是人们通行的主要载体,而是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下雨天这里也成为没有雨具的过往行人歇脚躲雨的地方。

 ?。ǘ?/span>

  顺着安泰河可以看到离三坊七巷街区入口处最近的一座桥,它就是经改造保留旧桥墩的公路桥——澳门桥。该桥始建于唐末,据《福建通志》记载,当年它建在“旧清远门濠也”,“俗呼鸭门桥”。因为在福州话里“鸭门”和“澳门”类似,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叫成了流传至今的“澳门桥”。

  离开澳门桥顺河边漫步,很快就走进光禄坊公园,它是挨着安泰河边修建的一处小公园。在公园的南侧可以看到一座南北走向,始建于五代的,连结玉山涧与光禄坊两地的石板桥,又名虹桥,别称“玉山涧桥”。因其南端正对“老佛殿”大门,故又称“老佛殿桥”或“老佛亭桥”。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该桥重新修建过,桥长五米多,跨度三米,桥面由四条长五米多、厚约半米的石条架成,有石望柱、栏板等构件。据了解,在古桥正南面原有一座老佛殿,在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实属可惜。如今,老佛殿(亭)桥已经融进这小巧玲珑的光禄坊公园,与花木相依,和亭台相伴。

  走出吉庇路,这个路口与八一七北路相交,展现在眼前的就是已经成为八一七北路一部分的公路桥——安泰桥。该桥位于八一七北路安泰河中段河床上。唐天复元年(901年),闽王王审知筑罗城时,把子城的南门虎节门南移至今安泰桥位置,称之为利涉门;在利涉门外的护城壕上建了利涉门桥,就是现在的安泰桥。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它曾是当时福州古城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人们从这里下河登舟行船,东可去闽江,西可达西湖。每年端午节龙舟竞渡鼓乐喧天,安泰桥下龙舟穿梭而过热闹非凡。宋朝曾巩任福州知府时,曾写下《夜出过利涉门》一诗:“红纱笼烛照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闭馐资杌媪税蔡┣旁诘屏旃饬窒拢髟侣湓诎蔡┖铀?,不眠的人在画船上的诗情画意。当年这里两岸遍植榕树,绿荫环绕,根须镶嵌在河岸石块中,千姿百态,被誉为福州版的秦淮河,好一派美丽风光。

 ?。ㄈ?/span>

  安泰桥南头,紧挨着就是朱紫坊的牌坊。走进朱紫坊,踏着石板路沿着安泰河畔前行,在朱紫坊中段看到横跨安泰河、南北走向的一座桥,它就是广河桥。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原为木桥。该桥几百年来经过多次重修,今天我们看到的广河桥已改造成水泥单孔平梁桥,仔细观察桥下古桥墩仍在,桥东面的石壁上嵌着一块刻有“广河桥”字样的老石块,让我们感受到这座桥的古老。

  再往前就到了朱紫坊著名的“朱紫达善境”古迹。这处古迹红漆大门关着,它正对的一座古桥叫福枝桥。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如今原有的石栏杆构件已不见踪影,桥栏板使用的是钢化玻璃。该桥为石构平梁桥,长六米八,宽一米六,跨度四米多。以两条长四米、宽约半米的石条为桥梁,面铺16块石板,至今保存完好。由于朱紫坊有安泰桥、广河桥和福枝桥这三座桥,故朱紫坊在该名字未出现之前,曾经一度被称为“三桥巷”。

  顺着安泰河走出朱紫坊就到了津门路,这里曾经是津门桥所在地,现在也成为公路桥,石构拱桥被保存在津门桥东侧路下,原桥石构件及桥面石均保存完整藏于地下,现桥水泥铺面与公路平。据史书记载,宋康定二年(1041年),郡守陈众舆将此处改名为通津,津门桥也同时改为通津桥。穿过津门路进入秀冶里,在榕树庇荫的安泰河末端静卧着一座小桥,它便是武安桥。据清乾隆《福州府志》载:武安桥在铁冶巷河边。雍正六年(1728年)建,两翼石栏,左镌“武安桥”三字,右镌“庆安澜”三字。原桥长约十米,宽约三米,属石构平梁桥。如今这武安桥是1983年重新修建的,东西两侧桥栏板上也仅东面一侧留双面阴刻“武安桥”,桥的西侧是一水闸。站在武安桥上往东看就是宽阔的五一路,安泰河上的古桥到此就没有了,想到那些有文字记载如今却已经消失的古桥,心中不免有些惆怅……

  福州古桥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要素之一,古代先贤积德行善,造桥铺路造福乡里。这一座座有福之桥是福州先人聪明和智慧的展示。这些古桥风格多样,既体现福州多山多水的地理形态,更是福文化与人民生活的紧密交融,表现出福州地域文化多元性的深刻内涵。

  《福州晚报》(2023年5月29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