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振英
连江县城古街,历史上就是以平直方格为主,讲究街巷对称,体现街巷布局的美。但是,连江县城古街的布局成型的基础,却是天王前街。
根据历史记载,连江县城古街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以天王前街为中心阶段;其二,以美政街为中心阶段。时间分界点为唐天宝元年(742年),距今1281年。在这之前,这里的主街道是天王前街,南起江边城门,北达北城口。随着古街经济的繁荣,后来古街开始向东西两面拓展,逐步形成相应对称的街巷,尤其是沿江地段。历史上,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天王前街一直是商业文化的中心。唐天宝元年(742年)连江县署从伏沙迁入现址,同时,在天王前街东北侧的县衙前新修了一条街,这时,街巷的格局才开始改变。
新修的街道名为美政街,与天王前街平行,北起县署,南接通济桥,南北走向。从此,连江县城古街,由原先的天王前街为中心,变为以美政街为中心。美政街的西侧,整体保留天王前街区原有街巷格局不变,而在东侧,再规划布局一片与西侧天王前街相对应的街区。将西一侧的天王前街区域,命名为上里;东侧新开辟的区域,命名为下里。连江县城古街的布局,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两个中心区域衍生发展的,其中,发展最快的,就是两个中心区域南边的沿江地区。大约在宋代,因为沿江经济走廊的形成,一条新辟的街路,贯穿东西,形成连江历史上最繁荣的十字街。十字街将美政街一分为二。十字街以南至通济桥为大市街,十字街以北至县署仍然称为美政街。大市街两边,虽然分属于上里和下里,但因两边街区境内,都修有排涝水门,所以大市街两侧沿江区块,分别被称为上水门和下水门。
此后一千多年,连江县城的古街一直沿袭着美政街为中心的布局。根据《连江县志》记载,到清代末期,“县城以县公署为中心,从县公署向南延伸,中轴线长416米,为商业主街,在城中心四街相交处,称‘十字街’。十字街向南至大桥称大市街;向北至县衙,称美政街;中轴线西侧地块,统称‘上里’,有塘边西街、仙塔街、天王前街、化龙街、西上街、万石街、仁寿街等7条街。中轴线东侧地块,统称‘下里’,有塘边东街、登云桥街、上林街、后路街、兴贤街、学前街、宏路街、院前街、务后街、王步街等10条街。街与街之间还有18条巷、5条衕。上里有贵桥巷、寿山巷、县后巷、社坛巷、大龙津巷、小龙津巷、石桥巷、分中巷、洗马巷、江夏巷。下里有弥陀巷、荔枝巷、孙家巷、太平巷、文山巷、郭家巷、武巷、花锦巷。5条衕为:井衕、堂兜衕、巷里衕和2条油杭衕”。
这些街巷,除了天王前街为贯穿南北长街外,其余的,大多“既短且窄”,“路面铺砌石板或不规则的小块石,高低不平”,最宽的商业街,只有7米左右,其他街巷则都在2米至5米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十字街名称全部变更,以南改为816南路;以北为816北路;以东改为816东路,以西为816西路。
现在,连江县城空前繁荣,而昔日纵横在县城间的大街小巷,大多消踪匿迹,或者面目全非,自始至今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古街,只有天王前街。天王前街用其特有的历史风貌,见证了连江县城古街古巷布局的沧桑巨变。
《福州晚报》(2023年5月9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