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插鞍革命据点旧址位于永泰县岭路乡寨下村。
旗插鞍是革命基点村,是1936年刘突军开创的游击根据地,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莆(田)永(泰)边游击根据地主要区域之一,是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活动根据地。曾是中共福建省委活动据点,是中共闽南、闽中特委机关驻地,也是中共闽南、闽中特委机关东来西往必经-之路,设有秘密交通站。旗插鞍山顶旗头坞和岩顶曾是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闽中第2支队集中整训和训练场所。
1935年,中共闽中特委军事委员刘突军与方子明、邱子国到永泰旗插鞍活动,发展了杨启与其父杨吓干参加革命,并根据五六十里建立一个联络站的方法,将单门独户的杨启家建立为革命联络站,以负责红军队伍粮食供应,在红军队伍驻旗头坞时,发动群众帮助搭棚。省委书记曾镜冰,省委常委、闽中特委书记黄国璋,省委委员、闽中工委、闽中特委委员苏华(女),闽中特委委员陈亨源等都住过他的家。
旗插鞍革命据点旧址
旗插鞍联络站点——扬启宅
1936年8月,为粉碎敌人进攻阴谋,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闽中第2支队由政委刘突军率领撤出常太游击根据地,转移到莆(田)永(泰)边界开辟新的根据地。队伍经-过仙游,秘密转移到旗插鞍和墩柄、荒田里(即宁里)、墩柄等地建立革命根据地。9月上旬,他们进驻山溪(位于莆田、仙游、永泰三县交界处,现属莆田市辖区)休整。同时,建立了以永泰岭路旗插鞍为中心的凉伞山、寨下和以莆田境内的宁里为中心的墩柄、水湖里、凤际为莆永边游击根据地。国民党获悉山溪有共产党游击队活动,派兵“围剿”;为保存实力,1936年11月上旬,闽中义勇军转移到宁里、旗插鞍一带隐蔽休整。12月,义勇军在旗插鞍山顶旗头坞小庙整训,后又转到岩顶继续训练。特委领导王于洁、刘突军、黄孝敏等分别给战士们授课,传达抗日救国新高潮的形势和方针,要求加强部队团结和纪律,学习普通话,讲授军事知识,组织军事演习,以提高队伍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旗插鞍、墩柄、扣梓、坞里、水坞里等村群众积极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粮食和日用品供应等。1937年,发展了旗插鞍杨启、墩柄谢抱治、荒田里陈四吓、水湖里陈贤等加入党组织。
1940年2月,中共闽南特委在旗插鞍墩柄地方举办为期3天的训练班。饶云山、饶刚生、陈宗启、陈泗吓、张吓金等30多人参加。黄国璋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动员参加学习的同志回去扩大游击队组织。同年3月,中共闽南特委机关迁到永泰,先后在旗插鞍、陈洋、石笋下、宁里、大龙、凉伞山、鹅脰、后溪等地活动。
1941年4月,日军疯狂向华东南侵入,连江-、长乐、福州等沿海地区相继沦陷。为奋起抗日救亡,中共闽南特委在旗插鞍召开干部紧急会议,作出动员组织抗日武装力量,奔赴长乐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游击队为了开赴抗日前线,在旗插鞍集中100多人进行军事训练,时间达两个多月。
1942年5月底,省委书记曾镜冰到闽中巡视工作,曾镜冰在福州向李铁布置工作后,李铁回特委机关,又把特委机关迁往旗插鞍驻扎。特委机关在莆田的常太、宁里和永泰的旗插鞍、后楼坑、大龙、红菇菕、考湖、凤落、陈洋、鹅脰等地轮流驻扎,以防止久驻暴露招致敌人袭击。
(来源:《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