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官烈驻地遗址位于永泰县塘前乡官烈村。
官烈地处永泰、闽侯、福清三县交界,是革命基点村。官烈柯坑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驻地。
1942年春夏之交,饶云山到闽(侯)永(泰)边界开辟新区,在官烈建立了以薛厚新(又名钟土土)为组长、王细水、张学铨为组员的革命据点。
1944年7月,为了避开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从东湖迁到官烈村,机关设在柯坑。省委派人在周围的南屿、南港等地开辟工作,打通官烈至长乐南阳的交通线。闽中特委成立了官烈党支部,支部书记薛厚新,党员林四妹、张学铨、王细水,直属闽中特委领导。官烈党支部积极发动广大群众为省委机关搭草棚、运送粮食和日常用品、传递情报等,为省委机关的活动提供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保护省委机关安全。支部书记薛厚新家成为省委物资供应转运站。同时,在官烈山上挖战壕,做好抗击敌军的准备。省委在官烈、柯坑、横坑、鼎岩、蔗坪、兔耳山和闽侯的笔架山、蓬莱、溪坪里等地开展活动。
1944年8月,省委机关迁到长乐南阳。10月,福州第二次沦陷,省委机关回迁官烈。省委机关往返于官烈与南阳之间。1944年9月20日,省委发出了《关于准备抗日游击战争政策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积极准备抗日游击战争,进一步发展抗日武装力量,扩大党的政治影响。福州及周围县城沦陷后,1944年10月15日,省委又发出《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第二次指示》,指导全省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鉴于群众极度愤恨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抵抗主义,省委领导曾镜冰、左丰美、黄国璋等率100多人开赴闽侯南屿进行“闪电式”公开抗日。1944年10月至12月,省委在官烈、兔耳山先后派出武装队伍袭击福清五龙黄墩村与龙田、永泰占兜、莆田濑溪(现莆田市华亭镇)桥头与忠门等地国民党地方武装,缴获枪支弹药以武装自己。1944年11月,省委部分武装从长乐开赴接近沦陷区的福州近郊南屿、兰圃一带活动,随后又在南屿前线实行闪电式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被迫撤到官烈山上隐蔽。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官烈驻地遗址
1945年5月至7月,国民党当局调集重兵围困、“清剿”官烈村,采用“移民并村”、搜山、封锁等手段,扬言在两个月内摧毁福建地下党组织。官烈党支部秘密组织群众为省委机关传递情报,由于叛徒方乌丹的出卖,1945年6月中旬,官烈党支部书记薛厚新及其妻子党员林四妹、党员王细水、游击队员苏扬棋、苏扬泉、苏扬林等6人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与摧残。
为保护省委机关安全,省委决定闽中特委主力夜渡大樟溪,把顽军引到外围。闽中特委决定除留少数武装保护省委机关和电台外,大部分由黄国璋、叶良运、饶云山、祝增华等率领,分赴德化、永泰、莆田等山区,采用声东击西、灵活机动的战术,有意暴露目标,给敌人造成省委已转移的错觉。永泰党组织和武装力量给予紧密配合,隐蔽在兔耳山一带活动的省委机关得以脱险。
(来源:《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