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王建双,福建翔安新店珩厝人。1986年任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1990年任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1993年任福建省政府常务副省长。1998年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2003年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采 访 组:陈思 吴青
采访日期:2018年9月29日
厦门特区特在哪里?
特在明晰规划
学习时报:您是1986年到厦门工作的。这一时期,正是厦门发展战略制定的关键阶段,请您给我们具体讲一讲制定的过程。
王建双:1986年底,我到厦门任市委书记。那个时候,30岁出头的习近平同志也刚来厦门不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我刚刚上任,对厦门的具体情况还在调研、探索阶段,和市委领导班子逐个谈话的过程当中,我发现,习近平同志的战略思维能力非常突出,他对厦门的方方面面已经作了深入研究,并且形成了从1985年至2000年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构筑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在后来厦门市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从当时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的重心会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厦门在历史上就是太平洋西岸很重要的一个口岸,所以,厦门的发展规划,要和这个经济发展趋势契合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和制定战略。
中央在厦门办特区,很符合这个发展趋势。办特区大家都有积极性,你也想做,他也想做,但是,有几个大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必须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
第一,中央为什么在厦门办特区,厦门战略地位特殊在哪里?
第二,在厦门办特区,有利条件又有哪些?
第三,厦门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什么?
第四,厦门以什么样的模式来发展?
第五,发展模式明确了以后,厦门的发展目标应该如何来明确?
第六,目标明确了,要分几个阶段来发展。如何选择重点,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第七,战略对策怎么选择?
这个思路,就形成了厦门未来发展的框架,对厦门特区建设起到了一个总体设计的作用。扎实的战略框架很关键,就像钢筋水泥大厦的骨架。这样我们就不会打乱仗,有条理,有对策,有清晰的发展模式。接下来,市领导班子就是逐条地研究问题,进行调研,在框架里添加内容,部署工作。
针对战略规划里面的很多重要的具体问题,市领导班子的几位同志亲自调研、亲自抓起来,最终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保证了厦门特区能够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健康地前进,也为厦门在批准计划单列市之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在计划单列市的优势
学习时报:厦门市被批准为计划单列市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市委领导班子针对单列作了哪些具体工作?单列以后的优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建双:厦门被中央批准为计划单列市,并完成转型,是一件千辛万苦的事情。因为它牵涉到中央、省、市三级经济管理权限的重新调整,也牵涉到财政收支的全面调整,这其中矛盾重重,有非常多的利益纠葛和各种极其繁琐的问题。这项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市领导班子把握计划单列,有几个很重要的工作考量。
第一,充分协调和协商。厦门很重要的二十几个部门,在计划单列之后,工作内容和管辖范围都有所调整。你多管一点还是少管一点,多收一点还是少收一点,这些问题盘根错节,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项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反复的协调和协商一点一点做工作,慢慢取得进展。
第二,把握厦门重新分配的原则。在全国全省的棋盘当中,厦门是一个棋子,我们要服从大局,有一个全盘的观念。市领导班子给各个单位的同志们做工作。最终,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厦门重新分配当中产生的矛盾,都被妥善解决了。
第三,我们把厦门当时的发展基数调查得非常清楚、明确,没有半点含糊,没有遮遮掩掩,确保家底透明。这样在重新分配的时候,才能做到通盘统筹,有可靠的依据。
第四,我们要求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有前瞻性的考虑,不要单纯地就事论事,更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
我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前进,排除困难,使计划单列得以顺利推进。
厦门单列以后,我们感受到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原来的厦门,配备的就是地市一级的领导班子,权限小,导致很多事情想做也做不成,发展受限。计划单列以后,中央给了厦门副省级的管理权限,厦门可以直接和中央财政部结算,自己还可以单独设立金库。也就是说,厦门自己有多少钱,可以自己算计着花。这一下,就给特区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了。
第二,计划单列以后,厦门得以逐渐推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怎么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怎么改。这样一来,上层建筑得到了优化,体制对发展的束缚减少了,很多生产要素就能够重新进行高效配置,经济发展就有了很大的活力,厦门发展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第三,计划单列以后,厦门作为副省级城市,可以参加中央的一些会议,直接了解中央的意图、方针、部署,这使厦门整个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也大大增强大家创新的勇气。
特在快速突破观念束缚
学习时报:刚才您讲到厦门计划单列以后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厦门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有哪些重要的观念上的突破?
王建双:中央文件下发以后,我们不是松了一口气,而是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厦门成为计划单列市,首先涉及整个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因为原来的体制已经不适应发展了。那时候,我们意识到:晚改不如早改,小改不如大改,现在就要改,而且要改得成功,不搞夹生饭。
既然要办特区,打破很多旧有的体制,还有很多机制要转换,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改革的力度有多大,阻力就会相随而来,很多时候就是要打硬仗,打攻坚战,这就要看领导班子成员敢不敢碰,碰不碰得赢了。
总的来说,厦门这座老城市办特区在当时有三个比较大的障碍。第一,传统的经济体制。第二,传统的行政体制。第三,保守僵化的思想观念。这三大障碍,必须全部突破,只要一条不解决,就会困住我们的手脚,不能前进。厦门市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也在着力研究这些问题,并且在实践当中一步一步地前进,解决这些问题。
举例来讲,对保守僵化的观念的突破,市领导班子在探索当中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的观点,并且一一付诸了实践。
第一,厦门要走什么样的路?我们的观点很明确:厦门既然是经济特区,就要大力发展对台关系,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和交换,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
第二,厦门必须靠外引内联,引进台资、侨资、国际资金,对内要联络内地的有关企业,让我们的产品挤入国际市场。
第三,要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以“小政府,大社会”这样一个目标来进行改革。计划单列以后,首先二十几个政府部委办局,要转换机制,这就要求先从这些部门做起。转换完成以后,该由企业社会办的事情,都由他们办,长此以往,“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就慢慢实现了。
第四,厦门的经济总体结构必须转换。当时,厦门的老企业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财政收入占90%。如果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不转换,特区建设根本无路可走。我们在规划当中,要求大企业搞股份制,要求小企业搞外联内引,兼并重组,形成小企业集团,多层次地来转换机制。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引进外资,进一步地把这个机制转换激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还没有从计划经济观念走出来,有的还纠缠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框里。这些观点能让人们接受并付诸实践,是很不容易的。习近平同志为以上这些工作的部署和开展,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工作,他的突破精神和创新思维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和交换”“外引内联”“引进台资、侨资、国际资金”“小政府,大社会”“大企业搞股份制”“小企业搞兼并重组”这些举措,都是具有突破性的。
“造就一支适合特区建设发展的人才队伍”
学习时报:厦门特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如何建设发展人才队伍的?
王建双:当时,厦门虽然是特区,但是十分缺乏人才,金融、现代企业管理、高级的建筑人才都有很大的缺口。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在着手造就一支适合特区建设发展的人才队伍。
我们是从两个方面着手的。一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并举的方式,来开发人才。二是建立了一种有利于人才流动和选拔人才使用的机制。
这两个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向上的管道畅通了,选拔的机制灵活了,大大调动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我刚到厦门的时候,晚饭以后,到街上散步。城市街道上年轻人很少,但是在学习班和图书馆里充电、读书的年轻人却很多。这种向上的氛围,在好的机制下就明显地带动起来了。
利用优势争取台湾民心
学习时报:厦门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改革开放以后,厦门与台湾同胞都有哪些交流?
王建双:清朝初期,台湾和厦门是一个行政区——台厦道。人们同宗同源,血脉相连,风俗习惯都是相同的。很多台湾来厦门的同胞,都有一种乡土亲情的感受,这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替代的。
台湾的人口,百分之七八十是福建人,其中很多是从厦门到台湾去的。有些台湾人已经不记得自己的祖籍是哪里,但他们还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厦门来的。这就如同明初的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人们不记得自己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但还共同记得大槐树那个地点,并把那里视为故土。所以在几百年的历史上,厦门一直是海峡两岸重要的人文交流桥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有条件、更有信心去争取台湾同胞的民心。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需要我们去摸索,但其核心问题,还是民心。我们厦门要为统一大业作出特殊贡献,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争取民心。我们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而是必须全方位地做工作,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等各个方面着手,包括将来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考虑统一的因素。有了这样全方位的准备,我们才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比如国家办的海峡论坛,一直延续了下来,从国民党的高级领导人,到其他党派,甚至民进党里一些相对开明的人也可以来,到了厦门这个地方,大家都来聊天,来交流,畅所欲言,将心比心,你跟我们大陆的共产党谈完了,回去可以和岛内的幕僚谈,把内容通过媒体扩展开来,最终的目的是使两岸同胞之间互相增进了解,这起到的作用必然是正面的,总比互相猜忌、彼此对立更有意义。
厦门与台湾在投资、贸易、通航、文化、旅游等多方面都有着紧密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近在咫尺的金门岛,更是往来频繁。
有位台湾地区前官员曾说:“两岸问题在我看来不是个问题,以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总有一天会想出办法实现最终的统一。我看不到,你们这一辈也许可以看到;就算你们这一辈也看不到,你们的儿子、孙子一定可以看到。这个趋势,从金门与厦门的关系发展就可以看到?!?/p>
从他的讲话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厦门在对台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厦门的发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
学习时报: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城市建设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王建双:对于厦门的城市规划,习近平同志做了很多工作,也为后来厦门的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厦门的地理特点,很适合建设成为一个众星拱月的城市结构,以老城区为中心,“星星”在岛外环绕,再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工,把这个中心“拱”起来。
当时的城市规划,造就了现在的厦门。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高速发展,厦门现在已经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城市、港口和风景旅游城市。单从旅游来讲,厦门的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也很好,得到了人们的公认。
2017年9月3日下午,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习近平同志说:“厦门自古就是通商裕国的口岸,也是开放合作的门户,大厦之门,顾名思义,正所谓‘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1985年我来到福建工作,在福建省工作了17年半,厦门是第一站。当时的厦门身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是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当时的经济特区三个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一个在福建,就是厦门。当时这里是中国开发开放的一片热土,也是一片发展的热土。30多载春风化雨,今天的厦门也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槃。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在60%以上,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
习近平同志还说:“1985年,32年前,我来到厦门工作,当时是到这里来担任副市长。那天正好是我32岁生日,现在捻指算来又过了32年。当时的厦门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晚上的灯光非常稀疏,外国商人和游客也很少见。如今,32年过去了,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夜晚到处是灯火辉煌。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当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自己的双手把厦门变成了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鸷旆泵姆锘四尽⒁环沙逄斓陌尊啬?,都是这座城市开拓进取、敢拼会赢精神的象征。”
习近平同志指出:“厦门的发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在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定有很多,也一定会出现更多像厦门这样成功的故事,我对此深信不疑?!?/p>
爱拼才会赢
学习时报:改革开放以后,厦门精神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请您讲一讲厦门精神吧。
王建双: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海洋文化造就了厦门开放和包容的人文精神。
我们要走出去,看世界,不要关在门里搞特区,要吸收他人的经验。要以开放的胸怀广交朋友,深交朋友。这其中有着开放和包容的两层含义。
厦门精神在历史中有着生动的实例: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鼓浪屿好八连精神、马塘精神、盖军衔精神等都是厦门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引领厦门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些精神,同时也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
在2017年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习近平同志曾说:“厦门地处福建南部,称为闽南地区。这里的方言比较独特,我在这里待了这么多年,我能听懂,但是我不会讲。闽南民众常说,‘爱拼才会赢’,这其中蕴含着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厦门这座城市的成功实践,折射着13亿多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