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国著名大法官翁敬棠
作者:杨东汉
翁敬棠
翁敬棠,字剑洲,今马尾区琅岐镇海屿村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出生。其父翁成琪,光绪二十年(1894)甲申科进士,进任广西藤县知县,后调入学士院,授户部主事,是一位清官。
敬棠自幼聪明勤学,胸怀大志,光绪三十年(1904)县试中秀才,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优异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毕业后获选入日本法政大学留学,专修法律,回国后考取法政举人。他先后被聘为福建法政学校、北京法政专科学校、北京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天津法商学院、南京司法官训练所、福建学院等院校教授。他执教30年,倡导法治是务,为人师表,为国家培养不少优秀的司法人员。
翁敬棠诗稿。
“冰霜节操”贞节碑。
不畏权贵
秉公执法
敬棠韶年入仕,民国初年即任福建闽侯地方检察厅检察长。时彭寿松权倾都督,横行无忌,唆使手下之爪牙大白天拦路刺杀蒋子庄、黄家诚致命于途。他不畏权贵,铁面无私,以职责所在,秉公执法,判主犯死刑,报请都督孙道仁缉拿凶犯,文至司法司,而司法司却不执行。敬棠愤于时势,则以职务不能行使,挂冠辞职。
于是,京沪各界舆论纷纷,指责司法腐败,北京政府怕事情闹大,派岑春煊赴闽办案,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之后,敬棠入北京地方检察厅任职。
爱国为民
一身正气
日本帝国主义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强占我国山东青岛,进犯胶济铁路沿线,到处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当时翁敬棠任北京地方检察厅检察官,奉司法部之命赴山东调查,搜集证据,将日军罪行汇报给北京政府,请求采取措施,以维护国家主权。那时袁世凯当政,不敢向日本提出交涉。见当时政府无能,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却无动于衷,翁敬棠愤而辞职。
司法部知敬棠忠于职守,爱国为民,一身正气,很有才能,调其任天津地方审判厅厅长。在职期间,敬棠敢于担当,秉公办案,除暴安良,深受天津各界拥戴。民国四年(1915),敬棠升任北京地方检察厅检察长,被授予五等嘉禾勋章。
不满政府无能写检举书揭露
民国十年(1921),翁敬棠任段祺瑞政府总检察厅检察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虽名为战胜国,但备受歧视,且帝国主义列强还企图瓜分我国。当时法国政府贪得无厌,迫使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李思浩、外交总长沈瑞麟以“金法郎”赔偿“庚子赔款”。这样一来,中国则要再赔偿1.3亿元。段祺瑞政府与法国公使勾结,朋比为奸,引起社会舆论公愤。见段祺瑞政府腐败无能,身为检察官的翁敬棠十分不满,不畏权势,予以揭露。他隐身于住所,秘密写出检举书达5万余言,最后说:“为国家命脉计,请迅速采取行动,拘捕李思浩、沈瑞麟依法治罪。”随后,他投寄给总检察长和各大报馆。第二天,各报披露了他的检举书内容,举国哗然。之后,李思浩、沈瑞麟被迫辞职。敬棠大义凛然,正直无私,受到民众赞扬。但是段祺瑞政府十分恼火,对敬棠恨之入骨,四处抓捕他。此后,敬棠不得不避到天津,这才躲过了一场劫难。
为民立言
多有建树
民国十六年(1927)3月,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后,翁敬棠再次出山,任武汉中央最高法院刑庭庭长。当时武汉中央最高法院不设院长,所有行政事务悉取决于庭长联席会议之委员制,以庭长轮流任主席。次年,国民政府迁往南京,敬棠任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民庭庭长。
民国二十一年(1932),翁敬棠返回武汉,应李宗仁邀请,任武汉政治分庭秘书长。之后,任最高法院一庭长,出席第一届全国司法会议。大家公推他起草《施政以法为先,崇法乃治平之本》宣言。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最高法院随南京政府西迁,翁敬棠由武汉只身赴上海筹组最高法院上海特区分庭,并任庭长兼理第三审民刑审判。
民国二十九年(1940)3月,汪精卫投靠日本,其政权强行接收上海的法国租界。敬棠不为所屈,把最高法院上海特区分庭从法国租界迁到公共租界,继续执行中国的法权。此后,汪精卫屡次派人狙杀、绑架法官,还向法庭投掷炸弹。他则针锋相对,不受敌伪利诱威胁。
民国三十年(1941)12月8日,日军以武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最高法院上海特区分庭及各法庭被日军包围。敬棠冒着生命危险,奉命把最高法院上海特区分庭转移到苏北、浙江永康,后改设闽浙赣分庭,并任庭长。其间,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惩恶扬善,为民立言,多有建树。后来,最高法院上海特区分庭奉命转移到福建永安。
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翁敬棠奉召回南京,被授予抗战胜利勋章,改任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参与修订规章。民国三十七年(1948),敬棠膺选为中华民国司法院第一届大法官。当时,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统治,祸国殃民,敬棠对此极为不满,弃官回福州入徜徉村塾,传道授业,并任福建学院教授。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翁敬棠被选为福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福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福建省委员会委员,曾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第二副馆长。晚年,他致力于司法文史研究,著有《刑法论》《公司法释义》等。1957年9月,翁敬棠病逝于福州西峰寓所,享寿73岁。
擅长书诗文精妙
翁敬棠擅长书法,诗文精妙,有《答友人》诗一首传世——每听高谈惊四座,岂同雄辩事争衡。缔交相与持风义,看世尤须辨浊清。绝好春光温老朽,许多旧雨集耆英。诗才史料君兼赡,底用吾州月旦评。民国二十六年(1937),家乡琅岐海屿村重修翁氏宗祠,他慷慨献资,还送了一块“源远流长”牌匾高悬宗祠厅堂上,至今尚存。敬棠十分关心家乡公益慈善事业,为乡亲们办了不少好事,其善举在乡里有口皆碑。在海屿村口,至今还立有“冰霜节操”贞节碑,乃民国丙戌年翁敬棠特赠海屿翁玉红妻子卢氏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