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邓廷桢《闽行口号》之一云:“别有缕金箱制好,天风吹样出红城?!彼降木褪歉V萏夭は?。福州民俗,嫁女必以皮箱为妆奁,一合(即一对)至四合,视其家庭的丰俭而定;至贫之家,实在无力添置皮箱的,才只得用木箱代之。
福州皮箱创始人李发丛,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前后,与乡邻同往台湾学制皮箱工艺,学成返榕,在杨桥巷开业,创牌号“万福来”;其后,他的学徒出师也在杨桥巷开业,杨桥巷成为制造皮箱的聚集地。早先皮箱品种少,只有双把锁、单把锁两种;花色单调,全部图案都是用牛皮凿圆形“团寿”为心,四边角为蝙蝠式八宝贴赤金装饰,面上全系涂红硃,人称“礼饼花红硃漆全皮箱”。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手艺传到其子李誉骥时,品种发展到大小型装衣提箱、圆型朝冠帽箱、装契据箱、装金银的枕头箱;花色发展到仿脱胎漆器的多种涂漆上色,有珊瑚红退光漆、明漆;图案有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历史故事等,并贴上浓的足赤金箔和淡的二赤金箔,成为浓淡相间的影线,衬托图案,颇为鲜艳美观。全皮箱从此成为闺房内不可缺少的既实用又美观的家具。光绪十六年(1890年)朝廷派闽籍京官陈璧回榕挑选脱胎漆器及皮箱能匠进内廷供差,李氏之徒陈云苍、赵合澄二人应选。从此,“万福来”皮箱更是名声大振,产品远销日本、美洲、南洋群岛等国家和地区,人称“建箱”(即福建所产之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于是,福州皮箱业一度发展特盛。杨桥路曾有“十万家皮箱店”之称,原来其牌号多冠以“万”字。除“万福来”外,有“万福金”(分整记、正记),“万福全”、“万福全(德记)”、“万福兴”、“万福利”、“万和兴”、“万成金”,还有“万源”、“万金”、“万安”、“万利”等。至民国18年,据《福建近代民生地理》记载:“皮箱亦为福建物产之一,质料可居全国之冠。商店萃于福州杨桥路,共二十三家。皮箱分为平箱、提箱二种,数十年来盛行于全国,以其质轻皮软、贮存绸类久不变色、藏置皮衣永不蛀坏而闻名,全年销售额约万元?!?/span>
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仅鼓楼区仍有皮箱店13家。新中国成立后,“万福来”李发丛的后人李必祥继承祖业。1955年,加入大根皮件社。1956年,“万福来”皮箱获市地方名牌产品奖。1958年并入鼓楼皮革厂,1963年再并入福州皮革厂。同年,又获市优质产品奖。“万福来”皮箱的特点,是必用黄牛皮矾制,绝不用其他牛皮,取其质地柔润;必用薯粉和江南粉调生漆,绝不用浆糊;做工精密,装丝、绸等衣服不受虫蛀;图案多样,生漆光润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