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网_最新全国茶楼app_唐人阁论坛 2025_51pc·mc品茶官网下载

三坊七巷花市民俗文化
2016-10-1709-21-02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制花工艺品,今称人造花,古人谓之像生花,即像活生生的花。福州像生花,初为妇女日常头饰和婚丧喜庆礼花之用。由于其造型优美,形态逼真,色彩绚丽,闻名遐迩,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观者莫不赞叹为神工造化。

从事制花工作的主要是妇女,她们母传女,婆传媳,代代相传。妇女们制花,谓之女红,用以帮贴甚至维持家计。许多达官贵人,如林则徐、沈葆桢等未出仕前,其家中妇女都曾干过这些活。可是,制花工艺,不但利薄,且季节性很强,冬至前后花市最盛。制花艺人生活十分艰苦,曾流传着“苦五月,绝六月,亡七月”,“九月乌,十月白,眼睛饿得扳转白”的顺口溜。

福州制花起始于清初,全盛时期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当时多为一家一户,以家庭手工业的形式进行生产,约有二百多户,分布在“三坊七巷”周边的车弩境、三山尾、灵响境、水园巷、水玉巷等5个地方。据谢章铤《赌棋山庄集》载,有绒花、绸花、草花三种。绒花列肆城南马道街,绸花、草花肆少,其市在老佛亭桥之河壖。同业之间各立门户,互不往来,在制花上争妍斗艳,各施技艺,互不相让。当时在制花艺人中,最著名的有:刘庭俊擅长香椽花、帽花;郭培之专长为绸草花和茶花;林艺春善制石榴、洋桃;杨顾同善做长春、菊花;林加增制作兰花、金鱼等。他们都以工精艺巧,制花优美别致,娇妍多姿而脍炙人口。因而,福州制花业一时间名播海内外。

民国初年,制花艺人纷纷迁徙到仓前河墘(光禄坊南侧)一带,花业生意更加兴旺,仓前河墘自然形成花市,于是有仓前花之称。由于花市在此,人们又把仓前河墘一带称作“花仓前”。

花市形成后,同业间在老佛殿内成立花业的行会组织,公议行规,制定价格。当时行规中有一条,即每户创制一种花样,不准摹仿,听凭顾客选购,正如今日的专利权。

每年农历二月廿八日仓王诞辰之时,举行一次“花会”,全业艺人集中公议该年花市行情,并演戏谢神,设宴畅饮,作为庆赞。这种花会,起着交流技艺、调解矛盾、加强同业间团结的作用。据传,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次庙会中,艺人张启昌创作一顶“百花伞”,十分精致,见者无不赞赏,他的制花艺术因此轰动一时。

日军侵华之后,制花业萧条,许多制花艺人被迫改行转业。有些勉强维持的,也只是为了应付市场,养家糊口。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福州城内的制花业仅存60户。

1951年,政府扶植工艺美术品生产,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民间艺术展览会,发掘民间艺术。制花艺人在老艺人林成藩的指导下,制作象征民间艺术“百花齐放”的花篮参加展出,花篮中排着百种互不相同、精工细作的写实花,与真花一模一样,虽近在咫尺,亦莫辨真伪,在展览会上得到很高的评价。于是制花声誉再起,行业开始复兴。1953年10月,老艺人陈清泉、林嫩妹等发起,在花仓前组织制花生产小组。小组包括李清前等25人,年产值人民币5700元,占制花总产值的12.6%。1954年,鼓楼区制花行业共38户,其中个体37户,集体1户;共有从业人员178人,其中个体户153人,集体25人。当年,人造花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出国美术品预展会”。同年11月参加莫斯科展出,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这花要是能加上香料,就和真花一样了?!敝泄朗跫倚嵩葱疟硌锪制嫣蔚纫杖?,并授予奖旗。制花艺人受到极大鼓舞,沉寂已久的花仓前又活跃起来。

1956年,以原制花小组为基础组织制花生产合作社,大多数制花户都加入。从此,不但技术改进,生产也较正常,逐步克服淡旺季不平衡的现象,制花艺人过上较稳定的生活。制花艺人不仅制作实花,还能制作极其精美的舞台布景、道具。当时福州市每个剧团上演新戏,都要向他们定制新花,只要对他们说清剧情、角色,艺人们就能配制精美的艺术品。同年,福建省举办民间美术工艺展览,林鸣增的纸花“黄菊”、陈惠卿的纸花“玫瑰”、郑嫩妹的纸花“五花茶”、李奇涛的纸花“紫菊”、林清泉的纸花“山茶”,同时获奖。同年,李奇涛等所制绸花,被福州市人民政府评为福州地方名牌产品。

1958年,在制花合作社的基础上扩大成立福州市工艺制花厂。1958年底,工艺制花厂并入工艺美术厂。1959年10月又恢复工艺制花厂,独立经营。后来,南街又成立制花小组,发展为工艺制花社。1964年,工艺制花社并入工艺制花厂。1972年,福州制花厂共有职工216人,外加工300人,从业人员达500多人,年总产值138万元。

改革开放后,鼓楼制花厂先后改称三八花厂、福州羽花厂。在纸、纺、绢、通草制作各种人造花外,又增塑料花产品。1984年,原材料由塑料、绸,改为羽毛(鸭毛),生产各种羽花产品百余种,以羽毛花、羽毛蝴蝶称著。1990年试制成功“人造花果”,批量投放国际市场,行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90年代以后福州制花生产新的增长点。

“三坊七巷”宗教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几乎各种宗教都在这里普遍开展活动,内容多姿多彩,形式多种多样。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