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巷位于南后街东侧,郎官巷之南。东西走向,东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全长295米,宽2.2米至4.5米。原是小石板路,1965年改铺规格石,1983年巷西口建巷名牌坊。1986年部分改为水泥路面。住宅门牌从1号到81号:巷南侧单号1-81号;巷北侧双号2-32号。
塔巷,旧名修文巷,北宋知县陈肃改为兴文巷;南宋称兴文坊。明代又改文兴坊;俗呼塔巷,一直不变(1966年一度改名永光巷,1981年恢复)。宋淳熙《三山志》载:“兴文坊,地名塔巷,旧曰修文。其中举人数不利,陈知县肃改‘修’为‘兴’,其年登科?!泵骱胫巍栋嗣鐾ㄖ尽吩唬骸拔男朔?,在塔巷口。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因其中举人数不利,改为兴文。后又更为两优释褐坊,今名文兴。”明王应山《闽都记》称:“文兴坊,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今名。俗呼塔巷,以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今废?!毕锬诰捎小办盒⒎弧保罕砻骱胫渭湫⒆痈呶┮?。惟一纯孝,为世人所钦。明修撰罗伦《赠高孝子惟一》诗曰:“三年蔬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毕锬谌思叶嘁孕⒕⌒模晕睦?,形成古朴民风。
塔巷相关的历史名人,有开闽王王审知,“海滨四先生”之一陈襄,南宋知县陈肃,清孝廉方正官崇,知州王燮、王有龄父子,海军将领叶伯鋆,民国陆军元老王麒,林长民、林徽因父女,以及空手道名师谢如如等等。
五代闽国,王审知部将瑯玡安远使,在塔巷北募建一座木塔——育王塔,并建塔院,着人看管,以为文运昌盛之兆。宋康定二年(1041年)塔院重建,巷亦改名为塔巷。明末,塔院废,至清末民国初,巷口犹留下半爿贴墙的小塔;20世纪50年代则在巷口牌坊上缀以小塔,以作象征。清末,社会热心人士在巷内设福州闽书报社。民国初,福州电灯公司设在巷内。这里还设有民间慈善团体福州红字会、中华书局、文兴境书场、云林图书纸店、三妙轩照相馆,以及大纶、天章绸缎店等。
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是28、30号王麒故居,还有清巡抚王有龄父子旧居、清末陈宝瑄父子故居,以及20号长汀试馆、6号吴氏宗祠、63号进士第叶氏宅院、55号民国建设厅厅长宅院等。
巷内26号古荔枝树,长在小假山旁,根部包住假山石,相传有二百年以上树龄,围径2.03米,1958年有结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