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间有个叫双江台的地方,原是一座庙,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荒废了。1924年,一位年轻人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看了又看,还反复踱步丈量,周围人好生奇怪。一直到他在此挂上“双江台英、数、理补习斋”的牌子,人们才知道这年轻人买下了这块土地,要在这里办一所专门帮穷人快速考上大学的新式学校。60年后,这位年轻人已不年轻的女儿,从北京回到双江台,在这片地方办起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所民办女子大学——华南女子学院。
88年过去了,昔日的双江补习学校早在1956年就成为福州市第十七中学,后来又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福州电子职业中专;昔日的华南女子学院也已搬到福州大学城,这里的山间不再有琅琅书声,但我们仍能寻找到一串串关于刘仰文山间办学的故事。
1924年,他在烟台山创办了双江补习学校,他能用两三年时间使小学生读完初中甚至是高中课程,成为全省补习学校的第一品牌;
1958年,他兼办工农业余中学,4000多位学生拿到了高中、初中毕业证或结业证,成为全国业余中学的一面旗帜;
福州十七中、福州电子职业中专、福建华南女子学院,都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
神童艰难的求学经历
刘仰文生于福建望族——福州仓山凤岗刘家。凤岗刘氏先世为避黄巢之乱入闽,肇基始祖为刘存,后卜居仓山。宋朝“八贤”,皆出自凤岗刘氏家族。也是在宋朝,凤岗刘氏家族成为中国著名的理学世家和教育世家。
刘仰文出生时,刘家已衰败,其父为南台岛下渡东窑乡一个木匠。虽手艺精湛且没日没夜劳作,仍难以养活一家老小,刘仰文有7个同胞兄弟姐妹皆因贫病交加相继夭亡,只剩下他和一兄一姐。
刘仰文天资聪颖,渴望读书,但家贫让其无法上学。有一天,6岁的刘仰文跑到乡间一家私塾门口,抱来一块砖头垫着,站在窗口听老先生讲课。过人的记忆,使刘仰文每次回家能将老先生所讲的内容背出来。有一回他又在窗口听课,被老先生发现了。老先生问:“孩子,你说说我讲了哪些内容?”没想到,刘仰文脱口能背出老先生当天讲的课。老先生又问:“那我昨天讲了什么?”刘仰文又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老先生惊奇于刘仰文过人的记忆力,又提了几个问题,刘仰文皆一一相答,老先生满脸是笑:“神童,真神童!”下课后,老先生就跟着小神童来到刘家,推开门,见刘家家徒四壁,立刻说:“这孩子我收了,不要你们一分钱?!?/span>
刘仰文就这样走进了私塾课堂。不到两年,刘仰文居然将老先生所教的四书五经等书全部背下来,还把老先生仅有的数学学问也学会了。那天,老先生跟着小神童又到了刘家,建议小神童父亲让儿子去报考当时著名的英华中学初中。父亲带着儿子兴冲冲赶到英华中学,一问学费,顿时凉了半截。
当时的英华中学是私立教会中学,学费昂贵,刘父根本出不起。好在已开始做工的哥哥、姐姐支持弟弟上学,他们说:“把我们做工的钱拿去给弟弟上学,刘家说什么也要供出一个读书人?!?/span>
一家人节衣缩食,也仅能让刘仰文在英华中学读一年。辍学后,刘仰文一边在家帮着父亲做木工活,一边自学初中和高一课程。18岁那年,他带着做木工赚的钱,以优异的成绩直接考入英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学习。
立志创设贫民学校
想办学校的志向,萌生于刘仰文在英华中学读高二时。
在英华中学读书时,学校的图书馆成了刘仰文最乐意去的地方。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也接受了“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界反帝反封建思想,认识了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树立了“教育救国”理想,立志培养一大批仁人志士,以救祖国于水火之中。
当时,福州只有两所公立中学,其他二三十所都是外国人办的私立中学,学费之昂贵绝非一般家庭所能承担。于是,刘仰文决心办一所贫民补习学校,让贫民子弟花很少的钱就能快速完成学业。
创设现代福州第一所补习学校
1924年,高中毕业的刘仰文,在烟台山双江台购下一座荒废的破庙,整修一番。自己动手做了一些木桌木椅,在庙门口挂出了“双江台英、数、理补习斋”校牌(以下简称双江补习校),开始招生。
后来的历史,之所以将刘仰文双江补习校列为现代福州第一所补习学校,是因为这所学校是第一所专门补习语、数、理、化、英的学校,有专门教材,设不同年级,办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快速且高质量掌握知识。
聪颖的刘仰文既有自学数、理、化和英语的经历,又有正规学校学习的心得,且求学期间就仔细研究了不同老师教学特长,并向中外教师虚心求教,这使得他对帮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有相当研究。
在双江补习校开学之前,刘仰文根据研究,自编教材,自创教学方式。他根据学生不同学业程度、不同个性、不同年龄和需求,分别设计课程和课时,使学生以最短时间学最精华的课业,为学生奠定了快速学习基础。
教学采用一对一教学。把小学六年的语、数、英压缩在一二年学完,直接插入初中年段学习;把初高中的语、英、数、理、化压缩成一二年学完,直接考入高中或大学。
双江台创造补习奇迹
双江补习校不断创造奇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林自新、苏聚汉,在双江补习校学习一年后,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林自新后来成为公安部教授级专家,获得过国家科技一等奖。也是初中程度的郭嵩生,到双江补习校补习不到半年,就考入南开大学,后来成为福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家在闽侯的秦家俊,进入双江补习校前只读过两年小学,在这里补习两年后直接考入省立永安中学高中,等于用四年时间完成九年课程。秦家俊后来成为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最高专家津贴。
刘中柱,自幼身体不好,没有上过小学、初中,只在双江补习校补习了两年多就考入格致中学高中。当时,他去格致中学报考,校方因他年龄小、个子矮,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能掌握初中文化程度,但考试成绩下来,刘中柱名列前茅。刘中柱后长期担任福建农科院院长,发明的安多宁生物药剂,享有盛誉。
郑毓泰小学毕业后,在双江补习校补习一年,即考入英华中学高中。后成为汽车制造专家,曾长期担任天津夏利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双江补习斋很快成为全省贫民子弟最钟情的学校,因为这里不但学费低且能缩短就学时间,并规定门门考试达到85分,就能免学费。于是,报名者纷至沓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35年更名为“双江补习所”。1947年秋天,又改名为“双江普通补习学?!?。
双江补习学校曾是“红色摇篮”
刘仰文极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常说:“有大志者才能奋发读书,胸怀华夏者方能成就事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消息传来,刘仰文气愤不已,在校成立了抗日救国组织,他还写诗勉励学生抗日救国,诗曰:“恭祝新春畅茂,矢志国耻勿忘;努力读书救国,得保民族绵长?!辈簧傺谒墓睦伦呱峡谷涨跋?,还有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骨干。刘仰文多次慷慨解囊,捐资参与购枪购炮,以支援我军抵抗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民不聊生。刘仰文亲自参加一系列反对内战活动,还动员学生参加革命。1947年冬天,特务组织以双江普通补习学校涉嫌“通共”为名,放火烧掉了学校。刘仰文没有退缩,坚持在废墟上继续办学。后来,在烟台山百姓、学生和家长大力支持下,于1949年重建了双江普通补习学校,当时在校生已达200多人。
至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时,双江普通补习学校是全市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声名最佳、历史最悠久的私立补习学校。
“文革”中全市唯一未挨斗的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立志“教育救国”的刘仰文,迎来了办学的春天。双江普通补习学校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到1956年已有学生近600人,教工20多人,众多学生由此考入全国各名牌高校。
1956年7月10日,双江普通补习学校由市教育局接办,改为公立福州第十七中学,迁至台江区后洲,刘仰文任副校长。刘仰文兴奋不已,在全校大会上他高兴地说:“我今天才真正办起人民的教育了?!?/span>
刘仰文虽担任校领导,但从未离开过教学一线,不但亲自担任重点课程教学,还和教师一起备课、批阅作业,研究、制定学生成长计划,还亲自为差生补课。他爱生如子,爱师如兄,每月工资的大部分不是资助生活有困难的教职员工,就是帮助贫困学生,自己午餐只吃五分钱一盘的菜,十年未置一件新衣。
刘仰文自1935年起曾用业余时间在烟台山间试验养峰,办有“胜利养蜂场”,不经意间他还成了中国蜂王浆生产先行者、世界人工利用中蜂生产蜂王浆第一人。
1956年党和国家提出了“勤工俭学”办学方针,提出教育要为生产服务,十七中急需建设自己的生产实践基地,但苦于无钱创设。刘仰文将自己位于仓山白鹭岭、占地两亩的“胜利养蜂场”,无偿捐给十七中学作为学生生产实践基地,使十七中成为当时福州中学中最先建生产基地的中学之一。
1964年10月,刘仰文出任十七中校长。在他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十七中声誉日隆。到“文革”前,该校已发展成为拥有22个初中班、6个高中班、在校生1400多人的完全中学。目前,十七中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福州电子职业中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1月,福州市商业职工业余中学并入十七中,作为该校附属业余中学,刘仰文兼任校长。他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创设了“单科独进”或“双科、三科并进”课程,到1966年5月,共培养初中毕业学员800多人、高中毕业学员500多人、单科或三科结业学员3000多人,成为全国业余中学的一面旗帜。
刘仰文深受师生爱戴,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文革”中,学生揪斗校长成风,福州全市唯有刘仰文未被抄家、批斗。原来,两派学生头头曾互相告诫:“不得惊扰我们大家所敬爱的老校长?!?/span>
散尽家财 复办华南女院
刘仰文执教55年,桃李遍地,获奖无数。从1959年开始,刘仰文连续四次被评为省市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连续四届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在福州市第六届政协大会上,他被选为福州市政协常委,还曾担任过市教育工会副主席。
刘仰文一生轻财重义,为教育散尽家财。
十年浩劫结束后,国家落实政策,将烟台山的双江补习学校归还给刘仰文。当时,曾有人想重金购买,也有人愿出巨资承租。但一一被刘仰文婉拒。
福建因长期为海防前线,高校甚少,大量学子无法升入大学就读。1984年,省、市领导决定多办几所大专院校。刘仰文大女儿从北京归来,筹备复办华南女子学院,但苦于没有校舍。因为,原来的校舍已被福建师范大学所用。
刘仰文得知后,毅然决定把原来的双江补习学校校舍全部奉献给华南女子学院。这是刘仰文一生最后一份财富,他说:“为办学育人我一分租金也不要。”他的无私,使华南女子学院能在一年之间成功复办并招生开学。
1991年,刘仰文病逝福州,但他的学生说他并没有死,他的生命还在他办的学校中延续,他的活力还在他的学生身上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