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骥(1918~1993年),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林同棪胞弟,生于北京。民国31年(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进南川飞机制造厂任检修员。民国34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为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民国37年,获航空工程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先后在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对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等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就复杂截面翼型扭转弯曲问题提出处理新法,并建立皮托管测稀薄气体压力的实验分析理论,引起力学界的重视。1955年,冲破阻挠,回到祖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设计、建造中国第一座暂冲式超音速风洞,为空气动力学实验作出杰出贡献。1959年,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群英会。同骥潜心跨声速流动、高超声速流动、射流等基础理论研究,并在再入飞行器热防护等理论和实验中提出独特见解,主张以先进测试手段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重点发掘复杂又基本的流动现象,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发展中国力学学科。1980年,特邀出席首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提出无粘跨声速流动分析方法,获得与会各国专家好评。同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数理学部常委。历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力学学报》主编、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委员、亚洲流体力学学会副主席。同骥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后探亲时病逝于美国。主要著作有:《双曲型翼截面柱体的圣维朗扭转问题》、《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吉林陨石烧蚀图象分析》、《无粘跨声速流场分析》、《熔楔和边界转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