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网_最新全国茶楼app_唐人阁论坛 2025_51pc·mc品茶官网下载

从长乐市志看长乐文化、精神
2016-08-0812-00-0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长乐地方志办公室  周霖

 

近期,各大区域、城市掀起提炼区域、城市精神的热潮。区域、城市精神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形成,它不仅是一个区域、城市文化内涵的浓缩,也是一个区域、城市的自我期许,提炼区域、城市精神有利于凝聚人心,推动区域、城市健康发展。但是,精神提炼并非选择几个抽象、空洞的标语,它应该彰显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一个地方既一脉相承又展现时代风格的思想灵魂,需要从地方的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去阐发。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就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导向作用。修志是一项绵延千年的活动,这决定了方志自身的传统文化属性,而作为“一方之全史”的志书因其广泛综合的记述,更是成为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不同时代的创造智慧与精神价值。因此,方志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提炼地方精神的一项重要资源,梳理其中记载的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思考地方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当代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翻开长乐市志,可以看到长乐这座千年古邑从大吴越时代、新宁时代、吴航时代一步步走来,迈向滨海时代,在一代又一代长乐人的努力拼搏下,长乐积淀出厚重而又多样的文化,展示着长乐特有的精神价值,是当代长乐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据长乐市志记载,长乐历史上产生过10名状元、955名进士,做出一番成就的本土名人以及在长乐留下功绩的名人层出不穷,如董丰、朱熹、黄榦、陈文龙、陈振龙、姚广孝、郑和、马铎、谢肇淛、谢章铤、冰心、郑振铎、郑公盾、高梦旦、陈怀皑、伍哲英,等等。南朝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门·奉养僧田门》云:“开智生福,不堕恶趣?!背だ秩瞬疟渤隼氩豢缥闹亟?、尚智好学的传统,是长乐教育兴盛的结果。市志“书院”部分,记述了古代长乐兴办书院的情况,除了官府创办的南山书院、凤岐书院、吴航书院外,还有乡绅筹建的龙峰书院、福胜书院、蓝田书院、湖山书院、达泉书院、湖坡书院、登龙书院、胪峰书院,以及民众公办的和羹书院、砭愚书院、鳌峰书院、鲤冈书院、义风书院,这些说明在古代长乐教育是深入人心的,官方民间皆重视教育,受教育人数众多。民间开办的书院到清代演变为“私塾”,开办范围扩大,影响更为深入,据市志“私塾”一节记载,清代私塾遍布全县,多设在祠堂庙宇或民户大厅,直至民国,私塾开办依然兴盛,清末暨民国时期有郑勋私塾、林逊之私塾、陈智开私塾、刘氏支祠私塾,等等。官方办学是地方治理必须考虑的一项内容,民间办学相比之下就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抛开盈利的因素,民众是否重视教育是民间办学兴盛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重视教育,民间的乡绅、教育者才会开办书院、私塾,只有重视教育,民间学院、私塾才会有足够的生源。所以,民间书院、私塾的兴盛更加说明长乐崇文重教、尚智好学传统的根深蒂固。

第一轮、第二轮长乐市志“人物传”在介绍长乐名人时记述了他们的主要功绩,如董奉,治病不收报酬,只要病愈者栽杏树,又让需者以谷换杏,用所得之谷济贫,供给行旅;黄瑀,实地考察,从长远利益出发,反对“鬻公田”,为百姓保公田;郑丙,以德服人,气节凛然,无人敢私行贿赂;高应松,在元统帅将太后、皇帝虏往北京时,随行前往,抵京后绝食不语七日,以死明志;陈振龙,引入吕宋番薯,潜心研究栽培方法,缓解沿海旱灾饥荒;王膺祺,上《惩贪疏》,筑堤治水患,民立“王公堤”碑;郑文恒,在福州船政学堂学有所成,投身海军,中日甲午海战中,与北洋海军全体官兵英勇奋战,以身殉国。冰心,以“母爱、童心、自然”为主题,写出温暖感人、触摸心灵的文学名篇;郑振铎,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贯穿自己的一生,组织参加进步社团,创办刊物,编译著作,为中国文化留下累累硕果。综观这些名人的事迹,可以发现他们乐善好施、廉正尽责、忠诚刚烈、温暖明智,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的“仁”、“义”思想。 “仁”与“义”是一种关爱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大爱,是开放明理的表现,在长乐历代名人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大爱开明”的精神。作为一座海滨城市,大海的磅礴气势赋予长乐文化以“勇敢拼搏”的精神,长乐市志里,无论是《天妃灵应之记》碑这块记述郑和七下西洋经历的石碑的记载,还是抗倭古战场、南岸炮台、文石炮台、里岸炮台等古遗址、建筑的介绍,以及闽海战役松下抗日阵亡军民公墓、蕉岭烈士纪念亭、漳港“抗敌死难同胞纪念碑”、江田烈士公墓等革命遗址的记叙,都说明了长乐人自古以来就有与自然抗争、为民族奋战的勇气。

精神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文化是精神传承的载体。在传承崇文重教、尚智好学、大爱开明、勇敢拼搏的传统精神的历史过程中,长乐逐渐积淀出创作文化、人物文化、古遗址文化、古建筑文化、石刻文化等一系列彰显精神的文化,从而为长乐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推动了传统精神的传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从开办书院到设立私塾,教育也形成一种文化,随着教育逐步入户,在祠堂中开办支祠私塾,教育又与祠堂代表的家族文化融合,形成更加鲜明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家族教育文化,这种文化的细化使得传统精神的传承更为深入。

当代长乐在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中结合时代特色,传承并拓展了传统精神的内涵,延续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在原有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新兴文化。重教好学仍是长乐的一大精神,除了传统的办学教育外,长乐逐渐兴建了一批推广文化的公共场所。据市志记载,从最初的文化站逐渐发展为人民剧场、冰心文学馆、博物馆、图书文献中心、郑和航海馆、院士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另外一类公共文化场所较为特殊,它们是由代表传统家族文化的宗祠发展而来。2004年,长乐开展“先进文化进祠堂”活动,各个村落投入资金整修装饰,添置文化设施,将一百多个宗祠改造为村落文化中心,先进文化的进驻使祠堂摈去香火缭绕的气氛,保留家族文化精华的同时,又融入更为广泛的文化,形成了更加深厚优秀的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传统私塾使文化教育深入到户,由宗祠改建而成的文化中心则使文化教育走出家族的范围,带动教育文化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是文化的一种辐射。新建的公共文化场所与祠堂发展而来的文化中心共同形成公共文化场所群,它们在担负文化传播功能的同时又衍生出旅游观赏的功能。本身具有旅游观赏功能的公园则通过主题设定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文化宣传的功能,如被记载进第二轮《长乐市志》的影视公园、水利公园、郑振铎公园、郑和行旅园,等等。这些公共场所因其特有的内涵形成公共场所文化,它们的存在为长乐织出一张文化网,使文化的气息无处不在。当代长乐人依然崇尚勇敢拼搏的精神,翻看长乐市志,可以发现他们延续了出国谋生打拼的历史传统,将活动领域从东南亚逐步扩大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通过努力有所成就之时,他们不忘大爱开明、能拼会赢的长乐精神,回乡创办企业,修建文化中心、公园、学校、祠堂等公共设施,形成时代、地域特色鲜明的侨乡文化。具有吸引力的侨乡与具有旅游参观功能的公共场所又成为旅游资源,共同形成旅游文化。这些从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新兴文化集中体现了长乐“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但是,在市志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公共场所建设存在个性不够鲜明的问题,与其他城市公共场所建设区别不明显,海滨特色不够突出,这是长乐文化建设需要努力的地方。

土耳其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崩仙嵩凇断氡逼健分幸菜担骸拔业淖畛醯闹队胗∠蠖嫉米员逼剑窃谖业难?,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一个地方是因为鲜明的地方文化与精神而让人念念不忘,生活在其中的人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形成带有地方文化、精神特色的性格。当地方文化逐渐同化,精神失去特色,作为文化继承与创造主体的人也将失去鲜明的个性,继而创造出的文化也只能是千篇一律,这样的文化不可能拥有活力,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无从谈起,而城市最终只能变得乏味。所以,我们在关注地方精神提炼的同时还应该思考地方文化的锤炼,注意保留新兴文化的地方特色,巩固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以及记述地方历史文化、新兴文化的方志同样要注意自身的锤炼,要努力挖掘体现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关注文化的发展流变,发挥方志记载地方文化的传统功能,推动地方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