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网_最新全国茶楼app_唐人阁论坛 2025_51pc·mc品茶官网下载

朱紫坊古建筑
2016-06-2612-00-0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一、福州孔庙

又称文庙、圣庙,俗称圣人殿。位于圣庙路北侧。史载,福州府儒学,兼祀孔子,旧在布政司西北。唐大历七年(772年)观察使李椅易建城南,益大之。五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闽王王审知置四门学,以招徕四方之秀。吴越时,作新宫,号使学。宋太平兴国间,转运使杨克让定为孔庙。历宋、元、明、清,四次遇火,四次重建,十多次修建、扩建。尤其在宋景祐四年(1037年)之后,不断修葺,建有经史、御书、稽古三阁,养源、议道、驾说三堂,以及十二斋舍、杏坛、射圃等,占地百余亩。清咸丰四年(1854年)最后一次重建,更是规模宏伟,堂构辉煌。民国时期,仍保存着中轴为跨街宫门、棂星门、仪门厅、大成殿,两侧为廊庑、官厅、名宦祠、乡贤祠的格局。东隔墙外建泮池、明伦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屡有更迭。现存棂星门、东西回廊、泮池、仪门厅、东西庑、月台、大成殿、后照壁;两侧名宦祠、乡贤祠待建。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大成殿重檐九脊顶,雄踞月台之上,十分壮观。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高19.6米,面积1065平方米。殿内有硕大石柱32根,其中8根内柱长7米,24根檐柱长5米,分别重8.9吨和8.6吨。两廊殿庑各11间,单坡顶。月台长33米、宽9米,高1.4米,台前原有两座赞亭,待修复。庙内保存诸多文物:门前东西翼墙“江汉秋阳”、“金声玉振”两块青石匾;晴天朗日,月台上出现波澜奇观,人占吉兆;咸丰重建庙碑,刻工精妙,阴刻往往凸现阳字;大成殿顶部藻井,镶嵌星象图;殿后照壁上方屋檐间,古时高挂“仰之弥高”特大匾额,笔力雄劲,叹为观止。现已恢复。

二、朱敏功宅址

在朱紫坊南侧。民国时期遗址尚存。朱敏功,原名功,字彦仁,宋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官中奉大夫;弟敏元,字光道,宋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官朝请大夫;弟敏中,字伯有,宋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官儒林郎。一门通显,里人为建朱紫坊。坊名也从此始。

三、芙蓉园

又称武陵别墅、武陵园。在花园弄5至7号,古时规模甚广,东通法海寺前,北达朱紫坊,又有小径通府学里,是福州市区著名的古园林之一?;ㄔ跋?、花园弄、花园路都因其胜而得名。清时为三山南馆,与三山北馆遥遥相对,同为骚人雅士吟集之所。 其主座原系宋时参知政事陈韡的芙蓉别馆。亭榭结构幽雅,池塘花木成趣,堆金砌玉,玲珑可爱,尤其遍植芙蓉。园内古有紫綍堂、枵仙亭、卧茵书室、绘民亭等。明初籍于官,其园遂废。明正德间丁戊山人傅汝舟移居于此。诗人郑少谷(善夫)为题门帖云:“巷陋过颜,老去无心朱紫;园名自宋,秋来有意芙蓉。”甚工切。同时,泊台为明长史谢汝韶别馆,其子方伯肇淛世居。东座为明首辅叶向高别业。清光绪间,龚海峰曾孙易图宦归,拥巨资,欲在城东、西、南、北各营别墅,乃重加修葺,辟“芙蓉别岛”(主座),置武陵园(邻座)等,并在芙蓉别岛厅堂集社甫诗为联:“旁人错比扬雄宅;日暮聊为梁父吟?!鼻迥┟窆?,别岛自高氏转梁县令濬年;抗日战争时期卖给柯顺直;民国后期为海军将领陈兆锵花园。20世纪50年代曾作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福建省委员会和省妇联住址?!拔幕蟾锩笔逼诒黄苹怠6?,北院为鼓楼区公安分局所用,大部改建;南院改作民居。 芙蓉园,历史上三座建筑毗连,有分有合,坐北朝南,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屋顶,四周围墙,富有福州民居特色。清末龚易图耗资经营,园林设计巧妙,布局优美。其天然景物虽不多,而亭榭结构殊为别致;其范围虽不甚广,而池塘花木颇尽幽雅。尤以假山奇石之多、饰置之精,为全市所罕见,真是“堆金叠玉,玲珑可爱”。有垒作岩洞者,有架为桥梁者,有砌成楼台者,还有形似飞禽走兽者,也有他处移来的前朝古迹,如刻“圭卤”、“石城”、“半亩”等石。 园前额“武陵别墅”,穿石桥三数转,西有屋为“白云精舍”。栏杆前有池一方,外环假山石,上有“岁寒冰”,池水由桥下转向东流,为“小泊台”、“岁霞仙馆”。穿径直入,则明窗净几,小阁数椽,为“仙人旧馆”。馆前重峦叠嶂,山石点缀,苍松翠柏,幽荫异常。旁有弓亭,可坐品茗,饶有趣味。西侧隔宅为“芙蓉别岛”,以有芙蓉而得名。中有太湖石十余方,大盈月桌面,长可丈余。有阁曰:“北窗”、“岁寒轩”、“亦陶舫”;镌曰:“浮邱伯”、“木羽仙”、“玉版禅师”、“洪崖先生”、“方壶居士”、“人镜芙蓉”、“笔头峰”、“木仙”等,传为曹石仓旧物。东为小花园,亦具池亭之胜。其后虽数易其主,抗日战争前亭台楼阁仍焕然一新。 直至20世纪50年代,园内尚有两座假山,三口鱼池,花亭雪洞,楼台水榭,曲桥回廊,结构精辟。尤以后一座假山布置出色,池上一峰直立,镌有“芙蓉别岛”四字,笔势挺拔。山上还有“文笔临空”、“鹭臂吟风”、“霞洞”、“桂枝”、“玉笋”、“松下”等石刻;另有“达摩面壁”、龟、蛇等假山造型。历经沧桑,如今园中假山奇石多已拆运到西湖公园等处,尚存部分假山、两口鱼池和亭台楼阁等园景遗迹。1992年公布为福州市文物?;さノ弧?/span>

四、朱紫坊状元境

在朱紫坊南侧(今52号与53号间)。古系祀罗伦祠。罗伦,字彝正,号一峰,永丰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修撰,后以论事不合上意,被谪闽中,任福建市舶司提举。卒谥“文毅”,里人建祠(古称广善堂)祀之。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巡按御史沈灼就祠址建“一峰书院”。后废为里社。境前有一井,乡人就汲甚众,至今?;ね旰谩?/span>

五、陈北山祠

位于府学里。祠祀陈孔硕(北山先生),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与黄勉斋祠、董见龙祠相近,自西而东,陈北山祠居首座。今已拆改无存。

六、黄勉斋祠

位于府学里东巷,明代建筑。按勉斋旧祠原在观巷仙迹境,明洪武八年(1375年)因建左卫移于乌石山西。明隆庆年间又移建于此。清乾隆年间重修。后为民居,有后裔居之。祠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坐北朝南,单座一进,由天井、回廊、祠厅组成,周以风火墙。祠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厅廊、回廊、天井均铺条石;回廊立木构架单面坡雨遮,西墙南端开门,门额存于厅内。与毗邻陈北山祠、董见龙祠合称为三先生祠。该祠一直保存至21世纪初,2003年被协和医院扩建拆除,经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易地照原样修复。

七、董见龙祠

位于府学里5号,祀董应举,清代建筑。始建年代未详。祠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厅前有天井,回廊围护,均铺条石。西廊朝西开祠门,门墙上横石匾额“董见龙先生祠”,其上还有竖匾“奉旨重修”。祠保存较完好,经鼓楼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文物?;さノ?。

八、郑堂故宅

位于朱紫坊南侧25号。相传为明代文人郑堂住宅,或云清郑大谟宅亦其址。明代建筑,清康熙、道光间重修。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前后二进。前门内为三间排的门头房,现已坍倒,留有屋址。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廊下石铺天井。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大厅中屏门隔成前后厅,左右厢房窗户扇均用楠木,后房十八面壁扇、门扇雕刻精美。后天井有覆龟亭通连二进。二进已于民国期间改建。其余保存尚好。

九、萨家大院

位于朱紫坊河沿中段22号。前临安泰河,后通府学弄。始建于明代,清初及道光年间修。大院居住着入闽萨氏第一支长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萨兰芬(子安)重建。系风火墙式的大院落,坐南朝北,通宽21.5米,纵深97米,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整个建筑前宽后窄,平面呈畚箕形,俗云利于聚财。主座与花厅两座毗邻。主座五进,临街六扇大门,门下部用藤条铜钉钉成斜纹图案,两侧马头墙高耸,墀头牌堵,东边灰塑狮子,西边灰塑吉祥如意。门头房在围墙之外,中为厅,左右为房。后为高墙石门框,墙头门楣上又有堆塑。进石框大门,为第一进院落,中为平整条石铺就的天井,三面环廊,东西两廊排列执事牌。天井中,东、西、南各摆一个径1米多、高0.80米的大鱼缸。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中隔朱漆描金的插屏门,分前后厅。厅上楠木斗拱、驼峰各种图案精美;左右厢房楠木门窗户扇、喜字图案,雕工细致。廊前宽敞,古时可并放六顶大桥。第二进、第三进结构与首进相似,但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双坡屋顶,天井两侧有披榭。第四进变更结构,改变朝向,转为坐西向东,成三间排双层藏书楼。第五进仍朝正面,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为书房、书斋,子弟课读之所,有后门通府学弄。院内每进都有一口水井。 主座西侧为花厅,有门与前厅相通?;ㄌ堑憔χ?。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二柱,中为厅、旁为房?;ㄌ坝刑炀炀币蛔偕?,掩映错落,亭阁点缀其间,东西两端高筑平台,可放风筝,可观焰火。与假山镶嵌的围墙上,灰塑《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人物故事。假山中一株高大的梧桐,树阴遮天。假山底下有一泓池水,可与安泰河相通,河水涨时,鱼虾小蟹游入池中。 花厅前一对高四米的竹状立柱,直径20公分,每隔50公分有一竹节,每节浮雕竹叶,颇有创意?;ㄌ蟊谖?0扇精致的楠木屏门,屏门上半部为花窗,缕刻108种图案,玲珑剔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萨家大院,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同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何刚德、何公敢故居

故居位于朱紫坊河沿南侧的18号、新28号。清康熙年间始建,清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重修。据传古为琼河山馆,系郑光策教馆处。坐南朝北,占地1000平方米,四面围墙,共二进。门内三间排门头房,里为石框大门。进大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西侧小门通花厅?;ㄌ糯啊⒒?、花槛、壁板均用楠木,小巧玲珑;尤其四扇门窗,精雕花鸟,并刻二百多个金字,字迹端正,笔划清秀。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后天井,两侧披榭。 何刚德、何公敢世居于此。何公敢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里。尤其1949年任福建学院院长后,至1977年病逝前,基本没有离开过。他在这里作了人民革命事业,也在这里含冤受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才得到中共福建省委的平反。

十一、陈海梅、陈培锟故居

在朱紫坊南侧、花园巷口。陈海梅、陈培锟父子世居。陈海梅榜其门曰:“迁地敢云禽择木;移家自笑鼠搬姜?!比挠星槿?。

十二、方伯谦故居

位于朱紫坊河沿东段48号,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始建于清初,嘉庆、光绪年间有过重修。四面围墙,坐南朝北,大门与安泰河约4米之隔,沿河设照墙一道,高3米多,长达13米,墙顶两端鸱吻,基本完好。故居共三进,大门两侧马头墙高耸,灰塑牌堵气派,单披屋檐,六扇大门。进门为门头房,中为厅、旁为房。入高墙石框大门,三面环廊,廊下巨大条石铺设天井,工整宽广,左右角摆放两口大鱼缸。大厅为前廊后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减柱造,系福州典型的“明三暗五杠梁厅”。双坡屋面,鞍式山墙,正中厅堂,木柱特大,石板平整;两旁厢房,门、窗的花格皆用楠木,刻花精美。二进结构基本相同。正厅原高悬双龙贴金的“诰封盒”,现悬挂国防部长、海军上将张爱萍题写的“海军世家”横匾。一、二进厅廊沿均施木栏杆,前后天井,两侧披榭。二进东隔墙有小型通道(俗称“火墙弄”),通往三进大厅。进与进之间有墙相隔,庭院过道用覆龟亭雨盖连接。第三进系双层楼房,楼上为藏书阁,楼下为子弟课读之所。东隔墙外原为花厅、小庭院、假山、花圃,后门通法海路文昌弄。这是当年方伯谦亲自主持修建的,他回乡时多住在这里。现为福州市妇联“巾帼大楼”所用。故居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

十三、陈兆锵故居

故居有两处。一在朱紫坊河沿47号,系陈兆锵童年、少年的住处。建于清初,嘉庆、光绪年间均有重修。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前后三进。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前天井两旁有披榭,大厅用插屏隔成前后厅。过后厅有石框大门,进入二进。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后天井,两旁都有披榭。厅后有一块岩石,形似蛤蟆。西侧有小门通向花厅?;ㄌ彩敲胬?,进深五柱的格局,有前后厅和前后天井。 另一处在法海路6号、10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10年前后陈兆锵购置并重建。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围墙,两座相邻,是当年法海路最大的宅院。临街大门,门内门头房,中为厅,左右为房,供传达、管家居住。门厅西侧开内大门。入石框大门,正面是大天井,三面环廊。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大厅的壁枋、斗拱、挂落、前檐等雕刻精美;厅正中用插屏门隔成前后厅。额上悬清光绪皇帝赏赐与陈兆锵的“诰封盒”。一进天井照壁上悬挂慈禧太后御赐的约80厘米见方的“福”字匾。二进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有前后天井,前天井里排放着陈兆锵亲自培植的4个特大盆的腊梅和假山盆景,天井两旁二层楼披榭;后天井一株陈兆锵亲植的黄皮果。二进大厅也用插屏隔成前后厅。西侧有小门通往6号花厅,小门楣上挂“翕园”匾额。一进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一厅两房。东墙前立有一架落地式座钟,对面立有一面2米高的全身镜,中间摆放一张炕床,左右两间为书房。二进为西洋风格的五间排二层木构楼房。厅内沙发均用美国松木制成的,装饰品则采用步枪子弹制作,精美别致。在花厅与二层楼房之间辟为花园,广植外国引进的各种花木,建造假山、鱼池,惜均已改建。园中原有一方光绪年间立的“陈将军府”青石碑,也被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朱紫坊47号是陈兆锵的祖居,现由陈氏族人居住。法海路故居则是陈兆锵亲手置修的产业。他从民国15年(1926年)退休后长期居住福州,与其五弟同住此院,直至1953年病逝。在这里,他拒绝过日伪汉奸的诱降,还掩护过中共地下党员陈光,常与之谈至深夜。民国36年陈光在永泰被捕,他又极力设法营救,并多次前往监狱探望。1949年“八一七”福州解放后,他主动腾出住房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地。

十四、叶观国故居

又称叶翰林府,在法海路北侧34号,北靠朱紫坊。坐西北朝东南,占地约二千平方米,建于明末,清康熙、道光间重修。四面围墙,主体两进,并建有门头房及花厅。门头房为“三间排”木构房,从门头厅下五级台阶入石框大门,门内三面环廊,廊下天井。首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双坡顶,扛梁大厅。厅与厢房间木门扇可装可卸,横梁用才硕大,前梁长12米,口径40多厘米;梁与枋之间均为“一斗三升”承托,整体建筑为明代风格。第二进穿斗式木构架,其它与首进基本相同。两进大厅地面及天井全部铺长条花岗石,条石长3—5米不等。二进西侧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前后辟花园,有假山、鱼池、沁香亭和一些花木。现花厅、假山及花园大部分已圮,主体建筑两进构架基本完好。叶观国初年居住于此,晚年营“绿筠书屋”于文儒坊。后为其子孙居住,直至民国时期。

十五、陈深宅院

位于朱紫坊29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咸丰间重修,民国时期及1985年两度改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共三进。迄今第三进尚保留明代建筑风格,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大厅内保存有郑孝胥撰并书的《陈深墓志》。

十六、三百三十三石亭

位于学院署内,清乾隆大兴朱笥河督学所建。令岁科两试通省前列士各献一石,即镌其姓名于上,建此亭覆之,故又名三百三十三士亭。石皆有名,如起凤、腾蛟、盘龙、飞豹之类,各以形似名之,不能悉记。

十七、王耀武宅院

位于法海路北侧,紧靠朱紫坊。建于清道光年间,民国21年(1932年)重修。坐西朝东,四面围墙,大门内有百余平方米小园林,种松、竹、梅等花树。园林正面一幢双层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中西合璧,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屋顶。四面开窗,空气清新;内部装修高雅,生活舒适。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王耀武曾与其姨太太住在福州这座宅院。

十八、张钰哲故居

位于花园路芙蓉弄7号。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坐东向西,土木结构,单进五间排,四面围墙。临街设双扇门,门内左右夹墙,中为纵向天井,有一条宽约3米的露天通道。进入二重门,为正座前天井,前厅五间排,即一厅四房,进深五柱。北厢房是张钰哲父母居室,北厢房的前披榭为张钰哲少时卧室。后天井通发海路。只是张钰哲的家人早已离开福州,迁往外地,这里的房屋已易主。20世纪80年代,张钰哲回到福州时,曾来这里看过他曾经生活17年的故居,并作深情的回忆。故居199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さノ?,1998年由区文物、房管部门作了修缮。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