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网_最新全国茶楼app_唐人阁论坛 2025_51pc·mc品茶官网下载

革命纪念地
2016-06-2612-00-0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一、蒙学堂(卢家祠)

位于文儒坊北侧旧16号、新36号。原系福州(或说永定)卢氏家祠,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祠坐北朝南,原建筑面积1367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每进都有大天井、大厅、左右厢房,共有30多个房间。清光绪二十八年正月(1902年2月),革命志士林白水、黄翼云、黄展云、郑权、方声涛等在这里创办福州蒙学堂。这是福建省第一所具有进步色彩的中小学,培育了一批革命青年。学校分中学、小学两部,学生可在校寄宿,学科中有軍事训练。校内秘密组织“励志社”,传阅反满书籍,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记》等?;苹ǜ诹沂糠缴?、陈与燊、陈更新及生还义士严骥等都是这里的学生。后迁往越山,改称侯官两等小学堂。“文化大革命”期间,该祠除第二进保存木构架外,其余都被拆除。后为福州第九塑料厂厂址。

二、谢家祠

位于吉庇巷北侧,旧22号、新60号,系谢氏家祠。建于明代,清至民国多次修建。1958年因扩路又有改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建筑面积946平方米。前后四进,四面风火墙。前为浅面厅,两房一厅。进青石框大门为主座。大门框精制,楣上一对青石门簪,明代规制,全市少有。主体建筑用材硕大,三面环廊,当中天井,全用条石铺砌。天井的左右两旁各有一米多深沟,上廊为披榭。厅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厅中屏门4扇隔前后厅,左右为前后厢房。青石柱础,浮雕八骏马、十二生肖等;后厅粉墙正中悬一“?!弊?,径一米,四角绘蝙蝠。墙檐下灰塑“八仙过?!薄ⅰ八ㄏ非颉钡韧际?。一进西侧有门可通花厅?;ㄌ∏闪徵?,古为书斋。进隔墙为二进,清代规制,也是七柱三间排,天井中有水井,廊前两侧为披榭。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两旁有墙弄。四进为花厅,三间排倒朝楼阁;古有假山、园林,今已圮。后墙与宫巷30号相邻。祠内发现两面“武魁”牌匾,其中一面上款“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世袭一等轻车都尉钟□音为”;下款“乾隆四十八年谢元斌立”。清末林觉民等曾在此创办阅报所,开启民智。五四运动期间,省城进步青年在此成立福建学生联合会,组织开展青年运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闽侯县党部和《闽侯日报》社均设此。1930年12月11日,为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中共福州市党团组织发动示威游行至此,福州互济会领导、共产党员李光被捕,经营救无效,牺牲?;普乖拼窗臁坝澳7洞濉笔?,也以此作为城内办公地点。 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翁良毓故居

原位于衣锦坊雅道巷55号,大门朝东,正座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12平方米,四面围墙,为福州常见的“四扇三”平屋;单进,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厅前为天井,天井东北开大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三坊七巷”开发中被福建闽长置业有限公司拆除,保留部分构架,拟移位修复。其址在今杨桥路“家居世界”住宅小区内。1992年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

四、中共福州地委联络处旧址

位于安民巷立本弄3号,系古民居后进部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门开东侧。进门为小天井,后为一厅一房,中间用木板隔扇。靠西墙有木板踏步登二楼,楼上也是木板隔扇房。现较破旧。 1926年4月,中共福州地委成立后,先是以北门大营房方尔灏家作为联络中心。1926年冬至1927年春,北伐军入榕后,联络处改在这里。徐琛、余洁贞夫妇曾住在这里。

五、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

位于安民巷南侧新旧均53号,程家小院隔壁。原是林聪彝故居的后进院落,后隔墙、切断,大门开在安民巷。清代建筑,单进,坐南朝北,建筑面积461平方米。临街平墙,不施门罩,石框大门;门内窄廊,廊前屏门,廊下小天井,左右小披榭。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原屏门隔前后厅,现已打通;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左右隔“墙弄”。厅堂卷棚梁头刻鸟状图案,檐下牡丹雀替,卷棚梁架狮子驼峰,刻花草树木。厅前如意镏金灯托,四角星镏金灯柱。厅后有天井,两侧披榭。 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民国26年(1937年)11月,八路军代表张云逸来福建,与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会见,推动福建各地的国共合作谈判。12月,中共派顾玉良、叶飞再与陈仪谈判,达成协议,同意成立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翌年(1938年)2月,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与王助、徐平羽、马骏等4人从南昌到福州,宣布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正式成立,由新四军参议兼中共闽东特委委员王助任主任;不久,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也来,共同发动群众,联络、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5月,办事处迁往南平。 1982年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さノ?。

六、刘氏宗祠

位于吉庇巷北侧76、78号。宋郑性之清风堂即其址。原是毗邻两座的三进庭院。20世纪90年代拆毁,改建新楼房。清道光初,福建通志局曾设此。总纂陈寿祺,分纂高澍然、冯登府、张绅、王捷南、陈若、沈学渊、汪晨、陈池春、林晨英、翁吉士、刘建韶、林彦芬、丁汝恭、赖其恭、张际亮、黄联棠、饶廷襄、何治运等在此辛勤多年,于道光十年编成道光《福建通志》400卷。 1942-1949年,中共党员刘捷生及其母亲陈惠君曾住在这里,并成为中共福建省委地下联络站。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