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烟台山之巅。最初名“崇宁寺”,因福州郡守王祖道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主持修建而得名;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又更名为“报恩光孝寺”。宋代的李纲罢相回闽后,曾在天宁寺避暑隐居,并在松林中新筑一座“松风堂”。
近年来仓山区政府在烟台山原址上修建烟台山天宁阁,天宁阁为仿古建筑,占地1341平方米,主要为茶室和观景厅功能,共4层(含台基层和平台层),主体三开间,周边有重檐四角攒尖顶亭子,建筑高度约24.59米。
通明古井
通明古井,位于仓山区下藤路252号居民门前,约建于五代年间,为仓山下渡“十锦祠”七星井之一。民国初年重修井台时,在背面刻楷体“兴义上境”4字,正面刻楷书“古迹大井”4字。口为方形,栏高0.64米,长1米,井台横阔0.5米。台面原为石磨形,清末因修路用石砌成方形井台(即今之井台)。圆形井壁,直径约为1.65米,水面至井口高5.78米,水深为2.7米,从未干涸。现已立碑?;?,保存完好,为区级文物?;さノ?。
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在下藤路150号,建于明代。蔡襄(字忠惠)为北宋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他曾二度任福州知府,其后裔迁仓山下藤路,于明朝初年建祠纪念。该祠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而北,有门楼拜亭、正殿,占地585平方米,正门上嵌楷书“蔡忠惠祠”,左右两侧有小门坊刻字清晰。正殿面阔3间,进深5间,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现已立碑保护,并辟为“蔡襄纪念馆”及区博物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琉球墓群
琉球墓群,位于仓山岭后路白泉庵。明洪武至清咸丰年间,凡在福州逝世的琉球贡使、船员、留学生等均集中埋葬在福州南郊的张坑山、迎安山、白泉庵等处,面积1500平方米。墓形分两种:一种为三合土坟包,高0.7米,直径0.6米,墓前竖墓碑,高1.7米,宽0.85米,厚0.25米,字为楷体,碑前连接石供台;一种为土堆墓,高0.5米,直径0.7米,厚0.15米,字为楷体,整体保存完好,为市文物?;さノ弧?/span>
江南桥
江南桥,位于中洲至仓前路,又称“仓前桥”、“中洲桥”。宋代为浮桥。元朝初年,船户在今中洲至仓前路口将原浮桥改建为木桥,名“江南桥”,明代以后又称为仓前桥。元大德七年(1303年)管理浮桥的万寿寺主僧王法助,奉旨在楞严洲到中洲之间募造石桥,至治二年(1322)落成,名为万寿桥,桥长170丈,桥下有29孔水道。清乾隆十六年(1751),福清人何际逑兄弟捐资并集资建石桥。该桥为石构平梁桥,南北走向,长为50米,八墩九孔等跨。石墩呈船形。现桥面已改并加高为钢筋水泥,为市级文物?;さノ弧?/span>
万寿头陀寺
位于烟台山龙潭角山麓。原名头陀万寿寺,俗称头陀寺,初称万寿寺。原坐落于坞尾革新街,今位于仓山龙潭角山麓。
据弘治《八闽通志·寺观》记载:“头陀万寿寺,宋至治二年建”。宋朝无“至治”的年号,应是元至治。《八闽通志·桥梁》又载:“宋元祐间(1086-1093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以备修桥之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寿寺。大德七年(1303年),泉南头陀王法助奉旨创造石桥”。由此可以推断出大德七年创桥之前已有万寿寺,但具体建造时间不详。
法助,俗姓王,人称平海头陀,福建泉州人,先辈世代务农。法助12岁出家为僧,奋发钻研佛经内典。热心造桥修路,济世利民。元大德四年(1300年),法助到福州南台万寿寺为僧。他见闽江浮桥常被洪水冲断,屡修屡坏,行旅不便,便倡议建造石桥。法助四处募集资金,并派弟子吴道可上京奏明圣上,得到成宗铁木耳可汗的嘉许,奉旨修桥。大德七年(1303年)动工,可惜大桥尚未竣工,89岁的法助因积劳成疾而圆寂。其徒吴道可继续主持建造,历时20年,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全部竣工,石桥命名为万寿桥。时人为纪念法助建桥功绩,重建万寿寺,易名为万寿头陀寺,祀法助像于其中。光绪九年重建。
万寿头陀寺坐北朝南,主殿面宽五间,进深17米,为硬山顶斗式木构寺宇。中为主殿,左右为观音阁、关帝殿,内供佛圣和王法助禅师塑像。同时在寺旁建大士、武圣两楼。其余空地建为店屋出租,收入充作寺内香灯之资。1991年被列为台江区文物?;さノ?。2000年,万寿头陀寺移址到龙潭角山麓。重建山门、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念佛堂、藏经阁、观音阁、斋堂、僧舍等。主奉三保如来佛。福州民间传说有云法助在修建万寿桥时,被闽江中的猴、蚌二怪阻挠,填石被冲散,工人被溺死,桥梁屡修屡坏,无法建成,后来柳七娘协助降伏妖怪,法助才得以完成工程。
陈靖姑祈雨寺
陈靖姑祈雨寺,位于烟台山龙潭角山麓,紧临陈靖姑祈雨处。
陈靖姑是福建民间普遍尊崇的一位妇女、尊称有临水陈夫人、倾天圣母等,俗呼娘奶、临水奶。据传陈靖姑于唐大历二年(762年),祖籍福州仓山下渡,嫁于古田人刘杞为妻。相传靖姑曾赴闾山学法,一生"讲经行法,降妖伏魔,扶危济难",尤以"救产护胎"著称,年方24岁时施法祈雨抗旱,为民除害而捐躯于古田县大桥临水。死后受到人们的敬仰,成为"妇幼?;ど?。
传说龙潭角水下就是闾山大法院,法主许真君就是陈靖姑的师父。陈靖姑去闾山那里学得法术并获十部天书后下山,在她十六岁至二十四岁短暂的八年中,为地方除妖灭怪,特别?;じ九?。陈靖姑二十四岁时,福州地区久旱不雨,田园于裂,此时已有身孕的陈靖姑,不顾个人安危,脱胎于家中,手执宝剑和号角,到龙潭角(今仓前路与江心公园之间江中)立于草席上祈雨,由于妖怪长坑鬼从中作怪,顿时风浪骤起,正当危急之际,其师父派来四仙女,化作四鸭姆,衔住草席,顺水漂浮至鸭姆洲。台江鸭姆州洲地名由此得来。但是陈靖姑早产身体虚弱,结果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002年12月,为了发扬陈靖姑祈雨救灾舍己为民的伟大精神,闽台各界人士共同出资五百万在龙潭角祈雨处对面的山上建起了一座陈靖姑祈雨寺。整座寺庙按按宫殿园林模式建造,有龙珠亭、闾山法门、陈靖姑祈雨法像、百花桥、祈雨宝殿、闽海雄风阁等建筑组成。
从龙潭角山脚上山,经龙珠亭进入法门,迎面一幅高达八米的陈靖姑祈雨法像呈现在眼前,法像矗立在放生池中,栩栩如生,法相庄严。像旁有一座与陈靖姑身世相关的百花桥,上面站着百花桥夫人邹铁鸾与金盆送子高元帅,传说中世上所有的人都是由陈靖姑从百花桥接引到人间的,所有想生男孩的人家就在百花桥上请一朵白花回家,想生女孩的就请一朵红花回家,称为“乞花”。放生池旁有一座二层高的大殿称为“祈雨宝殿”,殿内的神像由榕城雕塑名家塑造,壁画则由浙江画院国手彩绘,放眼望去,画栋雕梁,金壁辉煌,配以龙柱、凤因、石狮、麒麟、和两座高4.2米的平宫灯、长寿灯,蔚为壮观。
泛船浦天主教堂
泛船浦天主教堂,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中北部闽江边前街一号,占地8400平方米,为哥特式建筑。门上方建哥特式单塔楼,四面有时钟。从闽江北望岸望去,方尖钟楼,格外引人注目,昔时钟楼报时声扬十余里,号称江南第一大堂。如今该建筑列为省级文物?;さノ唬湔嫉刂愦?,造型之典型,装饰之典雅,至今仍称福建天主教堂之第一,为福建省、福州市天主教总堂。
泛船浦天主教总堂,共有砖石结构楼房5座,建筑面积2323平方米。主堂高33米,建有钟楼、地下室、顶上有3米高的十字架。尚有办公楼、仓库等。清同治七年(1868年)意大利籍李宏治以葱浦墩4亩田地建天主堂。光绪七年(1881年)到民国22年(1933年)天主教多明我会全盛时期,又在堂北侧购地30亩,建洋楼4座,内设育幼、育婴两院,设诊所、隔离病房以及纺织、刺绣、洗染等工场。民国22年,拆旧堂,扩建新堂。总面积12537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被占用。1985年收回维修,正式复堂。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さノ?。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基督教天安堂
福州天安堂是美以美会在福州、也是在东亚建造的第2座教堂,与最早建成的真神堂都是在1856年建造的,至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该教堂位于福州仓山区天安里的山坡上,北面就是湍急的闽江。原来这里有一座寺庙天安寺。1877年以后为以美会福州年议会的所在地。 1947年在此纪念基督教传入福州50周年,并以这里作为卫理公会在中国地区的总部。1980重新开放,1988年天安堂被定为区级文物?;さノ?。1996-1999年拆除重建。新堂面积达2300平方米,
石厝教堂
石厝教堂,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乐群路。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英国圣公会创办,原名安日间会,坐北朝南,青石砌成,占地600平方米,仿哥特式建筑,屋顶原有一钟楼也称“约翰堂”,又为当时外国人在仓山聚会场所,有国际教堂之称。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澜会馆
安澜会馆,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仓前路250号,坐南朝北。浙江省所需木材半取于闽,故仓山之中洲浙江木商云集。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议建会馆,慈溪人水声远、海宁人马琅函为首倡导集资。清乾隆四十年八月择仓前山北麓建馆,占地2.5亩(1668平方米),乾隆四十三年六月落成。大门三楹,前为大殿,祀天后圣母,后建左右翼楼、堂、寝、庖厨俱备?;峁荻睢鞍怖健保馕健胺缙嚼司?,赐福安澜”。光绪年间(1875~1908年)扩建,集闽、浙能工巧匠,各展所长,其华丽宏敞为省会各会馆之冠。1990年改作仓山区文化馆。
现存大殿为木结构,重檐九脊歇山顶。面宽18米,5间,进深15米,6间。殿内部几经拆改,现上方用胶木板作吊顶。外檐铺作的斗拱、昂、翘角等,刻制粗犷豪放,保存原建精美造型和地方特色。
殿前为中庭式,两旁建酒楼,前沿为戏台。酒楼宽4米,长15米,带外走廊。楼沿7根朱红立柱、花格木栏杆。楼房分隔6间,骨格榫接各式漏花排窗。现尚保存一扇窗花,圆形,直径1米,外沿3匝,雕刻各种花卉,中央窗孔0.4米,制2层叠井,造型优美,镂刻玲珑,富立体感。楼上部横列14个昂,设3层斗拱,使外檐逐层出挑,铺作成卷书式天花板。昂与斗拱之间,驼峰、卧兽、托斗等错杂交叠,构成精美图案。所有构、配件经匠师精心制作,雕刻成各种艺术形象,涂朱抹金,把酒楼装饰成一条多彩多姿的艺术长廊。
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位于闽江大桥南面西侧,具体为六一南路太平巷21号。始建年代不祥,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系由旅闽广东人创建,为同乡人集会办事的民间“驻榕办”。广东人先后来福州泛船浦一带开设茶行货栈的不少,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就在这附近建筑了这座同乡会馆。此后广东人来闽做官、经商者日众,福州的广东菜馆和其他商行店铺应运而生。因为资金雄厚,广东会馆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建筑规模在当时福州众多的各地会馆中显得更为宏伟。馆门前还蹲着两只高达2米的大石狮,形态庄严。
广东会馆坐南朝北共3进。有前厅、后厅、廊房,占地2145平方米。前殿为硬山顶,面阔3间,进深5间,保存较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会馆的戏台规模较大,其台面离地面2.5米,台宽10米,深约6米;台基用大石头雕琢后砌成,台后有上场门,后台建有大戏房,供演员更衣、化妆、休息。距舞台两侧约4米处,建有宽7米的大楼厢,连接大戏房。台前是宽阔的石埕大场,可容观众千余人,舞台建筑规模之巨,为其他会馆所少见。广东会馆拥有数十间房,最后落为楼房,整个布局对称严谨又错落有致,是闽江畔一处优秀近代建筑群。
广东会馆的出名,与孙中山先生来闽时曾在此下榻有直接关系。民国元年(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先生乘“联鲸”舰南下途经福州时,曾到广东会馆下榻。当日,会馆举行了欢迎大会,会馆内外张灯结彩、旗帜飘扬,一派喜庆气氛。孙中山在此作革命宣传报告,接见广东乡亲,还挥笔写下“戮力同心”,立为横匾,并与福建同盟会同志合影留念。广东会馆现为区级文物?;さノ?。
桥南公益社(独立厅)
桥南公益社,位于梅坞顶9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在此正式成立,公开名称为“桥南救火去毒益闻社”,实为本省辛亥革命秘密总机关。民国元年(1912)4月孙中山先生来闽在此发表演说,留影合照,并亲书“独立厅”3字制成横匾。该建筑为2层抹灰墙西式楼房一幢,占地325平方米,保存较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森公馆
林森公馆,位于仓山程埔头七星巷2号。
林森(1867~1943)闽侯尚干乡凤港村人,曾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主席等职。林森公馆呈“T”字形,占地380平方米,中西合辟,进入大院后,有一座中西结合式3层楼房。大门两米多宽,边上是西洋式石柱,房子内全是木质地板。进入大门内,这里是原来的厅堂,墙壁右下方还保留着原有的壁炉。厅堂两侧是厢房。从左手的木楼梯上楼,在二层和三层中间,都有透亮的窗户,上面还装着当年的铁栅栏。林森公馆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林森为官清廉,此公馆为国民政府出资所建。林森长期在外工作,只是偶尔回福州时小住。林森早年丧妻,伉俪情深,誓不再娶,所以没有子女。解放前房子主要是他三弟一家长期在这里居住。林森公馆现为福州市级文物?;さノ弧?/span>
鲁贻图书馆
鲁贻图书馆,位于麦园路54号,建于民国33年(1944)?;普乖?字鲁贻),长期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纪念他建成该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图书馆为西式双层砖木结构小楼,占地369.2平方米,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丙午俱乐部
丙午俱乐部,位于临江街道中洲中东巷3号,系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时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机关的所在地,当时的公开名称为丙午俱乐部。
英华书院
英华书院,位于上渡街道,这里走出包括林觉民在内的大量辛亥革命志士,现为英华学校,校内保存着不少当年建筑,校门外江边立有林觉民铜像。
白泉庵
白泉庵,位于对湖街道,建于宋代,后为辛亥革命的秘密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