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烟台山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随便推开一扇门,扑面而来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无意间登山一层石阶,也有一个历史的故事可以追忆。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都曾在这里留下厚重一笔。走进这里,就像翻开一部大写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
近代史的开端,在烟台山上就能找到记录。被称作“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清朝名臣林则徐,排除万难,坚决禁烟,随即不甘失败的英国侵略者以坚船利炮侵略我华夏大地。被贬的林则徐回到故乡福州,仍然心怀天下,他深知帝国主义的坚船势必划破闽江平静的水面,于是乘扁舟巡视闽江,登上烟台山,观察地形,认定在此设炮台,可以扼制入侵福州城的英军炮舰。于是,他建议并参与组织在此增设炮台,建成了福州沿海水路的第三道防线。至今,炮台遗址依在。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福州被定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各国开始在福州设领事馆。英国驻福州首任领事李太郭于清道光二十四年五月(1844年7月)到福州,最初只被准许在南台鸭姆洲租赁民房办公。后几经周折,英国领事于1845年2月迁到烟台山设馆办公,此为各国在烟台山设驻领事馆之肇始。同年英国企图划仓山泛船浦一带为租界,遭福州布政使司拒绝。之后英领事改变策略,以廉价租地方式扩大其占据范围。美国还以拒缴关税相威胁,迫使福州官府租让土地。清咸丰四年(1854)美国在仓山设立领事馆,在此之后法国、荷兰、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德国、俄国等国先后在仓山设立领事馆(或代办处)。
各国纷纷租占烟台山土地,仅英国租地就达4.3万坪(约215亩)。各国还在仓山地区建跑马场、球场、俱乐部、专用墓地等专有设施。占地350余亩的跑马场,公开挂着“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日本更是得寸进尺,清光绪二十四年日本领事与闽浙总督许应揆签订“福州口日本专用租界条款十二条”和“另约章程”5条,主要内容是划泛船浦天主堂至尾墩村一带约21万坪近千亩土地为日本专管租界,租期30年(可续租),租界内马路、警察、行政等权均归日本管理,租界内港头、中墩等村房产租卖时只许租卖给日本,其他外国租界享有的优惠日本租界一体均沾(该条约后因当地人民强烈反对和国际形势变化未施行)。当外国人与当地居民发生利益冲突时,列强甚至兵临城下,进行示威恫吓。如光绪年间,梅坞联总张某与外国人勾结企图盗伐梅坞坛前有数百龄的松树,下渡青年600余人闻讯前往制止,并得到乡民响应,一时轰动福州城。英、法领事借口?;で让衽杀⑷肭滞蚴偾畔?,以胁迫福州官府处理此事。在道光二十四年至光绪二十九年期间,先后有17个国家在烟台山设领事馆:英国、美国、法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德国、俄国、日本、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这些使馆建筑有相当一部份保留至今。
鸦片战争后,以英美为主的商人为打开福州市场,进行大规模走私鸦片的贸易活动。19世纪40~50年代,每年走私到福州的鸦片价值白银200万两,英国商人还在仓山地区开设鸦片商行。清咸丰三年(1853年)福建海上茶叶贸易开禁后,英、美、法、德、俄、日、荷兰等国商人开始在仓山地区兴办贸易商行。咸丰十一年英国在仓山泛船浦建立闽海关(洋关),致使福州地区外贸主权旁落。19世纪80年代后,外国工业品在实际不到5%的低税率的保护下,逐步打开福州市场,在今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开办的外国商行、银行、工厂及交通邮电企业超过30家,原进出口贸易顺差局面发生逆转。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福州等地区进出口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到清朝末期,福州的外贸逆差达到百万关两,外国商行、洋行几乎垄断以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中心的仓山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及邮电业。这是海外银行、商号建筑,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如,汇丰银行,后长期作为福州市第二医院医护人员宿营,至今完好。 清道光二十六年底(1847.1.2),美国传教士杨顺(Stephenjhnson)受美国美部会派遣到达福州传教。道光二十七年初,他在中洲租屋居住,并写信要求美国基督教会继续派传教士来福州传教。同年9月6日,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柯林和怀德夫妇到达福州传教,也在中洲租屋居住。此后,美部会和美以美会的传教士陆续前来,他们一边在街头传教,一边利用看病、办学等方式宣传基督教义。咸丰三年(1853年)美部会传教士夏察理在仓山小岭租屋一间为布道所。咸丰六年,美以美会传教士麦利和等在仓前建教堂,取名天安堂。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福州城为传教据点的英国圣公会(安立甘会)也到仓山传教,陆续建立圣约翰堂(俗称石厝教堂)、真学堂、明道堂、圣保罗堂、三一堂等教堂。光绪年间还在上渡建福民堂(今上渡堂)。如今,这些教堂多数不但仍保存完好,而且还时常传出唱诗声。其中,天安堂、施埔堂、福民堂、泛船埔天主堂、上渡教堂、中洲聚会点等都成为目前福州著名教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2.28),传教士柯林在中洲家中开办福州最早的教会学校,初办时有8个学生。据记载:柯林的学校只有一间租来的房间,一位雇来教文字和古典文学的本地教师。学生一半时间学习基督教课本,星期六作宗教练习。道光三十年传教士麦利和的妻子马克来在中洲家中开办福州第一所教会女校。最初开办的教会学校称为“日?!?,相当于初小程度。后来教会进一步开办相当于完小和中等程度的“寄宿学校”,直至大学。著名的有毓英女校、培元书院、陶淑女校、英华书院、广学书院、榕南两等小学堂、圣马可书院、华英女学堂、寻珍女校、华南女子大学等。今天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享有声誉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华南女子学院、福建师大附中、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州十六中、福州英华学校等校,皆脱胎于烟台山间这些教会学校。
平定太平天国起事、1874年赴台驱逐日寇、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光绪新政、同盟会创立、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在这里留下深深的印痕。
林则徐、左宗棠、沈葆桢、严复、孙中山、罗丰禄、林森、谢冰心……中国近代史上一连串振聋发聩的名字与这里连在一起,他们的公馆、他们的故居,他们曾经驻足过的地方,仍保留至今,让我们依旧能促摸到他们伟大的灵魂。
林则徐为抗击英军来这里视察、组织增修炮台,动员兵民同仇敌忾共御外寇;左宗棠、沈葆桢在先后主办船政期间,都多次来这里走访过英法两国领事;孙中山在卸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专程来这里看望过为推翻封建王朝并肩作战的同志及其牺牲的志士遗孀,还挥笔写下了“独立厅”三个大字;马江海战、甲午海战,这里的子弟血洒海疆,战后不少人家在门前悬上丧灯,绿树丛中挽幛连绵;北洋水师惨败,住在烟台山的晚清外交家罗丰禄作为李鸿章的助手,赴日本泪签《马关条约》,从此愁眉难展,终抑郁成疾,英年早逝;戊戌公车上书,百名举子中就有从烟台山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书生;翻译《天演论》的严复大师,家族中有一大半人就安身在烟台山间,这里也曾留下他凝神苦读的身影;蒋介石、陈其美、许崇智等,也曾驻足这里,凭吊先贤;林森公馆、谢冰心故居、林微因蜜月喜房都安于烟台山间。
烟台山,见证了中国从私塾、书院走向新式学校的进程,见证了中国从科举走向学习经世之学的进程,见证了从票号、钱庄走向银行的进程,见证了中国从中医一统天下到中西医并举的进程,见证了中国从闭关自守走向开放的进程,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落后、战乱走向富裕、进步、和平的进程。
这里,给我们留下了足够多的教材。在这里,我们可以重温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可以细读饱含屈辱、不甘、奋起、图强的中国近代史,可以与我们所敬仰的一位又一位民族精英时空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