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安巡检司,简称巡检司,在闽江口内闽安镇。闽安巡检司在宋代为监镇卫,元改为巡检司,清又改为协统衙门。明谢肇淛《福州府志》记载:“闽安巡检司在江右里。宋为监镇卫,元为巡检司,洪武二年仍建。”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载:“闽安镇设副将一、都司二、守备二,管水师又厘金海关,为闽省大口,南北帮盐馆总卡亦在焉。”
巡检司坐北向南,主要建筑有门廊、仪门、大殿、后殿等,面阔26.6米,进深67.6米。门前有照壁,壁为夯土结构,呈长方形。大门前有两对抱鼓石,其中一对置于石阶两旁垂带石的前部。门廊两侧设门房,天井中有一仪门连结两侧门房。仪门内厅为木构,面阔三间。经仪门进入庭院,庭院左侧置一口凿造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的石槽,相传郑成功驻闽安镇时曾用此槽养马,故称“养马槽”。右侧立一块《□□犯顺厦门报警》碑,碑文记载鸦片战争期间福州军民在闽安镇开濠筑坝、改造炮台以防范英军进攻福州之事。庭院后侧为大殿,大殿高大宽敞,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土木结构,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屋顶。大殿与后殿之间有过水亭,亭为木构,四角,单檐悬山顶。后殿为土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屋顶。后殿的后侧原有后院,后院于1972年被拆除,在原址上建造一幢二层大楼。楼边有一棵相传种植于宋治平年间的桂花树,胸围达1.8米,枝叶繁茂,为福州现存最古老的桂花树。衙署内原有一块石碑(传说已作为江岸基石被埋没),碑文记载清康熙二年(1663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次重修衙署之事。后院山边岩石上有“洛阳三月份”摩崖石刻。大厅西侧操场边有一棵胸围8米多的古榕树。
现存巡检司为清代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作为闽安小学,1989年3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闽安村委会、闽安居委会集资6万多元重修衙署,并把其辟为闽安敬老院。
闽安巡检司于1986年被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