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的对街有一条小巷,名曰康山里,它是马厂街的支巷。马厂街、康山里的总长只有500多米,当地有12座别具一格的花园式洋房。这些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西洋老建筑,见证了福州风云变幻的历史,每一幢老洋房仿佛都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从上三路转进康山里,柏油马路上的嘈杂声随即被隐去。越往巷子里走,路也越发狭窄,经过五道弯,就来到另一番天地。以园、可园、梦园、爱庐……一条不大的巷弄里,几幢颇具诗意的民国时期洋房一字排开。在天气晴好的冬日来这里,能看到阳光穿透树叶间隙,投射在灰白色围墙上,搭配着花园洋房老红砖的色彩,十分和谐。
别看康山里老洋房的门面不起眼,却各有“来头”。
梦园的主人是叶见元,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据传孙中山来福州时还曾在这里住过。距离梦园不远的以园是叶见元弟弟的宅子。
与以园紧邻的叫可园,一代才女林徽因回福州度蜜月时,曾在这里住过一个月,可园因此带上了浪漫的色彩。据悉,这是林徽因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回乡之旅。此外,可园还曾走出过原福建医学院教授林梁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活跃于文坛的青年作家徐君藩、梵语专家罗世方等文化名人。
从小巷康山里的尽头拾级而上,就来到马厂街。虽说是“街”,可这条长约450米的马厂街的宽度不足3米,而它的得名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很大关系。据传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抗击倭寇时,在如今的上藤路、大岭顶及对湖路一带设立营房、马房、马厂等,这些地方也因此被称为营房里、马房里、马厂街,并使用至今。
在如今的马厂街,忠庐、鼎庐、永安里等多处花园式里弄住宅,虽然历经近百年沧桑,但楼房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结构均保留着当年建成时的风貌,是研究福州民国时期民间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马厂街两侧围墙上布满了宣传栏。这150余面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题的宣传栏,旨在通过文化宣传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马厂街因此被称为“文化长廊”。老洋房犹在昔人何处寻
康山里5号的可园建成时间约在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为红砖砌筑的三层砖木结构公寓,产权公私参半。老房主叫钟景竹,曾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盐务系统的官员。
住在可园近半个世纪的庄先生告诉记者,他于1969年搬进可园时,只有十多岁。
据庄先生回忆,上个世纪60年代,仓山片区还是一片荒地,那时候康山里的老洋房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豪宅。“可园里30平方米的一间房月租要4.2元,相当于一大家子人半个月的伙食费,仓山其他地方的房租只要一元多。”庄先生说,如今宅院虽然租金便宜,但以前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都已离开了老宅,搬进现代公寓,留下一扇长年上锁的门。现在园内大多是来榕务工的租客,对可园兴趣平平,可园和那些曾经流传的故事,也逐渐为人淡忘。
马厂街的老洋房大多在建国后变成了公房,忠庐是现存为数不多的私宅之一。记者探访路过时,巧遇房主应先生,他十分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去参观。宅院门口有大片的佛肚竹,后院有三棵百年树龄的芒果树。应先生告诉记者,忠庐是自己爷爷盖的,整幢建筑约有1800平方米,共55间房。孙中山的秘书黄展云、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秘书吴淑珍都曾是忠庐的房客。
“以前家中有十多口人,不时有房客前来,或短居、或久住,宅院十分热闹。”应先生说,忠庐如今显得有些冷清?!芭屠习槎悸镁庸?,家中就剩两只小狗与我为伴?!庇ο壬怠?
鸦片战争后,洋人在仓山建起领事馆、外贸基地和航运中心,仓山逐渐发展成西洋人居留区。这里的老洋房数量及风格的多样,堪称“万国建筑博物馆”。马厂街、康山里较好地保留下的12座花园式里弄住宅,成为研究福州民国时期民间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常能看到举着相机或是拿着画板的采风者流连于此。
这些老洋房虽然有着近百年历史,但整体建筑结构基本完好,砖墙几乎没有破损,更胜于晚期修建起来的砖头房。由于年代久远、气候潮湿,老洋房内部漏水和木地板开裂、腐烂问题也开始显现,仓山区房管局曾多次出资对老洋房进行小修小补。
仓山区开展了景观提升工程,马厂街和康山里一些危墙得以修缮。比起拆迁改造,人们更希望这一带能够被?;た?。据悉,对湖街道在对思想道德文化长廊的展板进行更换,《菜根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或将成为主打。
(来源:福州晚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