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月洲,辖属永泰西南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镇,是道教神人张圣君的故里,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干的故乡。桃花溪在大山的束缚中挣脱而出,从村东头踽踽而来穿过村庄,流到古藤缠绕、灌木丛生的金鸡岩前留下一个碧绿的深潭(金鸡潭)后,绕了一个180度的大湾又回到村东头,而后曲折南流,汇入浩浩荡荡的大樟溪。由此在村中潆洄出一个大大的“月”字,并在“月”中腹地形成了一个三面临水的半岛,这是村庄核心所在。而在金鸡潭的南边(现开发建成小水电站),天然豁出另一个缺口,水流冲泻而出,訇訇作响,当时人称有如玉狗轻吠,其下又形成一小潭,美名“玉狗湖”;玉狗湖水向南而去与桃溪主流形成的“月”字一撇延伸处汇合后,把村中盆地分割出另一个圆圆的沙洲。山野深处一个充满诗意的村名----月洲,于是在唐末五代时一对惟恐去人迹不远、入山林不深的弃官隐居的兄弟心中不约而同油然产生,自此沿用至今。相传,张元干的二伯父张勔在六岁时就能引用唐人诗句:“谁把玉环分两片,半沉江海半浮空。”来描绘月洲胜境。站在村中,不知村路从哪里转来,又转向哪里去;也不知溪水从哪里流来,又流向哪里去。村的四周群山环列,离村子最近的是丘陵状的小山包,可以清晰地看到凤凰、狮子、老虎、巨龙、大象等形状,充分领略月洲村“虎、狮、象把口,祥龙腾飞、丹凤朝阳、文峰笔立、马港奔流”的地形胜貌。丘陵状山包沿四周次第升起,渐渐融入青黛色的远山。听老人讲,如果登上太阳升起的东边远山,可以隐约看到省城福州。村子四周几乎是清一色的柔和而肥沃的土山,却不见一片悬崖怪石,其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原来,当年张圣君从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处学道回来,苦于月洲地形狭小、怪石嶙峋,就施行法术想赶走满村的怪石,把小小的月洲变成大大的福州,于是一块块大石变成一头头水牛。无奈当牛群赶到今大渭口时被观音识破,观音说:“哇,这位汉子了不得了,石头怎么赶得动呢?”瞬间一头头水牛又变回为石头,从此堆积在大渭口,形成玉石岭,月洲也从此变不了福州。听了故事,我们在佩服张圣君的雄心壮志和超人法术时,也不禁与张圣君共叹当时留下的遗憾!
二
翻阅残旧的《张氏家谱》,聆听老人声音略带颤抖却充满自信、自豪的话语,不能不诧异于这片土地的神奇,诧异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化积淀的厚重。相传,月洲张氏始祖唐末梁国公张睦(闽王王审知之榷务使,主管商务,为福建经贸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的次子张膺、三子张赓,在王审知去世王延翰继位后,感于世乱难为,毅然弃官归隐,携家带口自福州溯大樟溪而上。张膺择得汤泉埔(今梧桐汤埕)安家,张赓择得青铜溪畔(今梧桐西林)而居。不及一年,两兄弟同一晚上做了同一个梦,梦见金甲神人告诉说:“这两个地方都不是你们兄弟久居之所。自此而上五十里,有小溪望南而流,桃花流水,环绕沙洲,那才是你们长居之地。”次日两兄弟会面讲了梦境,大为惊讶,决定立即动身。兄弟俩携带家眷再沿大樟溪而上,到今溪口,果然看见一小溪水泛桃花,其景美妙,即顺支流而入,到达一地,只见“小溪横碧可鉴,渔者往来其间”(之前已有梁姓人家居此,故有“未有月洲张、先有井边梁”之说,千年古井仍存)、“桃花流水、环绕沙洲”、“洲圆如月、水成月牙”,真乃山秀水灵,就于洲中择地而居。张膺居洲之前,称前张;张赓居洲之后,称后张。兄弟俩有感于一路而来,到此刚好五十里,就命名五十村(今仍有五十堂,又称龙会堂),又感于地形胜状,称为“月洲”。自此兄弟俩就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使月洲成为永泰乃至福建、广东、台湾、东南亚一带张氏华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如今,每年农历八月初十,各地张氏宗亲仍派代表回月洲拜祭祖先,这一传统已成村中每年的一大盛事。月洲美称“月渚”,清乾隆三十年举人张炳有籖诗:“武当发迹显威灵,月渚千秋祀事明。”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福州人孟超然赠月洲宁远庄主人张谦六十寿辰匾额曰:“月渚蓍英”。宁远庄曾有楹联云:“赤松子未授丹经,依然佐汉;绛桃花仍开月渚,不是避秦?!闭旁伞逗匦吕?寄李伯纪丞相》上阕开首也写道:“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倾,月流烟渚……。”又因元干祖居前洲中水尾一带遍长芦苇,春夏时,苇丛青青,宛若青纱帐;秋冬时,苇花如雪如云,飘飘洒洒,一片茫茫,号称“芦川”,张元干《芦川词》及《芦川归来集》即由此得名。元干在《渔家傲》词中写到“短梦今宵还到否?苇村四望知何处。”流露出强烈的思乡情愁。
三
做为月洲张氏后裔,回想1000多年前,二世祖张膺、张赓为躲开政治漩涡,逃避战火肆虐,毅然辞官逃奔山林,来到这深山荒野,披荆斩棘、刀耕火种,我不禁唏嘘,感慨万分。是啊,当年先祖们从福州繁华的都市,躲避到这偏僻的小山村,他们庆幸连绵的群山、宽宽的大樟溪,阻隔了城市的喧嚣、官场的险恶、战火的纷乱,使得官宦之家终于也能像普通百姓一样,靠着刀耕火种过起轻松自如、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似的自由生活,这是何等的幸福啊!桃花溪的命名或许就是先祖们的由衷祈愿吧?直到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这个小山村里走出了永泰县第一个进士张沃(官至饶州都曹)。这时,月洲已过去整整六代人,山村从此引起世人的关注。从这时起,隐居数代的村民们才敢瞪着仍然惊恐的眼睛审视祖辈们曾经走过的路,内心里有了向往外面世界的冲动(张圣君赶石头变月洲为福州的传说,其大胆浪漫的想法,可能也是从这时起吧?大约是有人开始怀念祖辈们在福州时曾有的荣华?)。他们压抑不住内心压抑许久的激动,让人在村口路边的岩石上兴奋地镌刻下“龙门”两个大字,作为对这一盛事的纪念。也是从这时起,月洲张氏走出了48位进士(其中有2位尚书:工部尚书张劝、吏部尚书张镇),使月洲成为名喧八闽的科举村。正如张沃诗云:“蛰龙潭里蛰,潭上风波急。一旦飞上天,鱼虾不相及?!?
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月洲第7代孙张肩孟高中郑獬榜进士。由此演绎了一个父子六人六进士、五子同朝、祖孙三代十八条官带的科举辉煌。张肩孟,历官知府、刺史、朝散郎,后以子贵赠少师,谥文靖。肩孟生有五子,俱登进士第,长子励,官至中奉大夫;次子勔,官至朝散郎;三子勣,官至太学博士;四子劝,官至工部尚书;五子动,官至金紫大夫、直龙图阁。当时朝野轰动,人们赞美说:“灵椿一株秀,丹桂五枝芳。”肩孟有孙12人,除2人不仕外,其余皆宦于时,加上2名侄孙为官,刚好祖孙三代十八条官带。其中张动之子张元干(朝奉郎、将作少监,赠正议大夫,充抚谕使,宋高宗曾御赐金牌“虽无銮驾,如朕亲行”),为南宋主战派代表李纲的属官,是著名的爱国词人。作为词人,张元干最大的贡献在于继承了苏东坡词的豪放风格,把爱国主义的内容融进词中,开创了南宋爱国词派的先河,直接影响到后来辛弃疾、陆游的词创作。他是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以词来抒发爱国激情、爱国思想的第一人,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词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作为政治家,他最值得称颂的是他投身抗金斗争和“不屑与奸佞同朝”、敢跟秦桧等权奸公开对抗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刚直不阿、爱憎分明的高贵品质。他的爱国词,足以让同乡后辈感到自豪;他的高贵品质,更让今人引以为骄傲。他通过词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瀚若烟海的史料中至今仍然闪烁着永恒的光芒!毛泽东、周恩来均对张元干的为人和词作赞誉有加。据原福建省委领导人陈金来烈士笔记,1933年在建宁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看到陈金来的笔记本上录有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就朗读了这首词,并作了一番讲话,最后号召:“我们共产党人要好好地学习这首词,学习张元干锄奸靖国、抵抗侵略的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去争取胜利。”据毛泽东医护人员蓝桂英的《毛泽东读书生活》载:文化部组织表演艺术家录制了古诗词磁带,毛泽东十分喜爱。1975年4月董必武去世,毛泽东一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把《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反反复复听了一整天。据《毛泽东读书集成》载:毛泽东习惯在他喜爱的诗词旁划线或作小圈点。翻开毛泽东阅读过的《词综》影印本,他对上述《贺新郎》词全文作了圈点,并对一些词句另外划线表示着重,对《石州慢》、《点绛唇》等词中喜爱的词句也作了小圈点或划了竖曲线。
四
宋天圣二年,月洲村另外一个神奇人物,在张沃登第的报捷声中呱呱坠地。他就是华南地区包括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华人最重要的道教信仰人物之一、道教闾山派神人、印度瑜珈教的重要传播者——张圣君(张法主公)。张圣君,或称张圣者,名圣,乳名慈观,俗称张锄柄。相传张圣君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以上山砍木卖锄柄和为富人家放牛为生。后来随母亲江氏改嫁到本县盘谷乡连厝林里连姓人家,长大后到方壶岩修炼道法,并在德化石牛山显法,最后在闽清金沙堂得道成仙。圣君进山放牛观看仙人对弈,仙人赠桃悟道的故事,在宋?洪迈的《夷坚志》及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均有详细记载。月洲村中至今留有圣君出生地“圣君坪”及许多与其传说有关的遗址,如大战五通鬼的鬼坑口、悬崖犁田的九十九坵等。月洲每年农历正月初有闹元宵游神的习俗。游神的盛况我见过几次。游神时村中青年分别抬着张圣君塑像和一顶刀轿,全村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很是热闹。只听一阵急促的铜锣声,全村人的神情都肃穆起来,一个汉子赤膊光脚就跳起神来,先用双股宝剑舞上一通,而后蹿上刀轿端坐其上游遍全村。据说这跳神的人是张圣君附体。让人诧异的是,数九寒天他赤膊光脚却不觉得冷,未到刀轿前时奔走如飞。笔者记得小时桃溪拱桥未建成,过溪靠的是长长窄窄的杉木桥,人过时稍动就上下抖动,胆小的人往往要急忙蹲下,待桥静止时再小心而过。有一年一位60多岁的老汉跳起神来,平时举止沉稳的他,此时却身轻如燕飞奔而过,让人惊讶不止。更让人诧异的是,跳神人用锋利的宝剑在胸背上轮番砍磔,只见刀落处肌肉泛白,刀起时却毫发无损;而他坐的刀轿,脚踏、臀坐、背靠的都是三把刀,双手又各扶两把刀,刀口雪白刀刃向上。这些刀为笔者先父秋炎打造。先父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铁匠,打出来的农具、刀具样样好使,众口交赞。听先父讲,那些刀是用当时能找到的最好的钢打造的,刀刃之锋利,吹发即断。当年笔者就感到十分疑惑,人坐在刀轿上,翻山越岭上下颠簸,怎么就没事呢?真是张圣君的法力所致吗?长大后看到电视里苗族人上刀梯的表演,又想到家乡坐刀轿的镜头,心中疑惑始终未消,这个谜还保留到今天。当然,月洲还有其他的谜。比如,林子伯起兵打天下的传说。当年月洲人林子伯响应农民起义军的事可能有,村里仍有演兵场遗址,但是在元末还是明末呢?可惜史书、县志或族谱没留下片纸只言。又比如,张炳见乾隆帝的传说。张炳,字聿明,号星舫,乾隆三十年王国鉴榜举人。据老辈人讲,早些年龙会堂(五十堂)未遭火毁时,还看到过他撰写的100个木字旁和100个鱼字旁文字的对联,现流传的张圣君签诗句亦为其所撰。据说他中举后上京赶考,在苏杭一带游玩时,两次面见南巡的乾隆,还对了两个对子。乾隆口赞“果然状元之才”,并问过籍贯姓名,回京后命人在举子中遍查此人无果。张炳也因此错过钦点状元的良机。而张炳为什么留连苏杭不上京应考呢?后来又去了哪里呢?至今也还是个谜。
五
月洲有许多胜景古迹,如:金鸡潭、放生池、寒光阁遗址、钓台、九十九坵、宁远庄等。金鸡潭位于张氏祠堂正对面,右傍狮子崖金鸡岩。听老人说,旧时崖壁古藤缠绕、灌木丛生,仅有一小径凿壁而过,人过时古藤摩擦发出脆声,宛若金鸡啼唱,故得名。左为沙滩,翠竹成荫,沙竹金碧相间。潭下即前所谓玉狗湖。潭面水平如镜,碧绿如玉,夹岸灌木青藤、芦苇翠竹倒映其中,美不胜言。放生池其实就是“蛰龙潭”,杂草苇丛中有一石碑,上刻“放生池”三个遒劲大字。传六世祖张沃公七岁时尚不能言,一日其父携过此池,突然开口吟出前面所引的那首诗,后由廿七世祖张谦公请工匠刻在岩石上。今天我们读来,可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做事要蓄足力量、瞅准时机,抓住机遇、一举成功,那时就卓而不群了!寒光阁是元干祖父辈研读诗书所在。传元干祖父张肩孟在阁上读书,梦见神人告之曰:“君看异日拿龙手,尽是寒光阁上人?!彼烀涓笪昂飧蟆保窒е涣粢胖?,我们抚今思昔,可以想见当年他们为了金榜题名,寒灯苦读是如何的刻苦。钓台是蛰龙潭尾岸边一个自然而成的岩石平台,下是潭水,上是崖壁,壁上古藤垂挂,细竹丛生,上刻斗大“钓台” 二字,传为张肩孟退官归隐后“钓闲”之所在。他曾在台上垂钓作诗云:“月明浪细堪垂钓,泼泼波声有锦鳞。朝野太平多乐事,江湖潇散一闲人?!币部逃谝谎沂?。当年张公在这钓台上,孑然独坐,手扶钓竿,眼视浮标,心如止水,是何等逍遥。九十九坵是村后高山上的古梯田。相传张圣君与观音打赌,以鸡鸣为界,一宿可用水牛在悬崖上犁出100坵水田。当犁至九十九坵时,观音紧张了,用竹鞭迫使公鸡提前打鸣。圣君甘愿认输,但为百姓着想,还想犁完100坵,就继续赶牛犁作。观音怕既成事实无法辩解,又说:“唉呀,对面的汉子,你怎么能在石崖上犁田呢?牛会摔死的!”话未说完,牛真的就摔下山来。圣君急忙说道:“死是不会死,就怕上腭没牙齿?!贝哟怂5纳想窬兔涣搜莱?。宁远庄位于金鸡潭旁小山包上,为清朝乾隆年间张谦所建,是个坚固的寨堡。张谦,字运,号牧堂,俗称文隅公,例授文林郎,乾隆戊辰版《永泰县志》同校订。张谦乐善好施,秉性忠直,曾经乐捐整修过县治明伦堂、文庙等,还建过蜚英石拱桥,经常铺路济穷、施茶赈粥,深为乡邻拥戴。他们都说:“宁为张公所短,勿为刑罚所加?!本菟档蹦晁炯苹谥耷胺亲嫖?。一天,木匠在烘干木板时,不慎把建房木料烧个精光,自感罪责难卸,想一逃了之。逃到嵩口隔凉亭,刚好遇到会友回来的张谦。问明原由后,张谦大度地说:“没关系,烧了木料,我们回去盖寨堡?!焙醚园涯窘橙傲嘶乩础F淇砗甏罅坑纱丝杉?。庄外围墙高且厚,上筑有跑马道(惜已倾圮),下辟有四个大门,其中东正门装有两重木门,门口尚留古石马槽。站在门口,居高临下整个村庄尽收眼底。庄中原有楹联曰:“楼槛凭乡井,眺月瞻星,且作升平守望;垣墉面祖祠,捍风障雨,聊成族姓藩篱?!笔钦さ厥萍白饔玫恼媸敌凑?。庄内建筑依山势而建,从正门进去穿过小厅,迎面是一排台阶,尽头又是一重门,仰望门两边墙上砖雕间尚留有“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的墨迹。拾级而上跨门而入,又是一排台阶扑面而来,才到达正厅。厅上为民居少见的“四梁扛井式”结构,传为朝廷特许所建。文革前,正厅尚存楹联:“溪畔泛桃花,五十里潆洄,风恬浪静;月中培桂树,千百年长养,蒂固根蕃。”“地以人灵,非数百载树人而文笔金钗,岂能长发;福田善庆,乃六十年积善其竹苞松茂,堪足贻谋?!鼻罢呶V萑嗣铣晃轮扌问ぷ?,后者为张谦六秩寿庆贺联。正门小厅和正厅两边墙上,贴满的是各级的“捷报”,如今字迹斑驳,尚依稀可辨,数量之多,令人惊叹。面对这些历经沧桑的“捷报”,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浓重的气息,仿佛听到历史喧闹的声音,看到逝去的曾经的繁华。走进月洲,你感受最深的是,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宝库。走进月洲,你收获最大的是,你可以在漫长苍苔的石阶上,依稀辨认历史的屐痕;你可以在浮躁许久的内心深处,细细揣摩历史的脉络。
(作者:张卫忠 本文来源:永泰方志网)
点击显示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