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0多年前,福州与日本的友好往来就很频繁。唐代,日本开始派遣留学生和学者来中国留学。明、清时期,福州与琉球(今日本冲绳)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日益增多,在福州的琉球墓便是福州和冲绳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关系密切的见证。
在仓前山的长安山、白泉庵一带,至今保存8座琉球墓,这是从琉球来福州的官员、船员、商人亡故之后,由亲友契买山地而埋葬的。据说在福州的琉球墓原先有79座,现大部分已不存在;尚存的墓碑一般刻有“琉球国”字样和死者姓名、卒年、职务及墓地的长、宽尺寸。白泉庵的琉球国正议大夫坟茔保存完整,墓碑上书:“琉球国,正议大夫屋宜亲云上郑公讳国桢墓,乾隆十七年壬申六月吉旦逝?!本菔妨霞窃?,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特赐“闽人善舟者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担任航海任务,以便琉球贡使往来。福州长乐县人郑义才是其中之一,而这“正议大夫”,即郑义才的第十三世孙。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琉球国王尚敬逝世,郑受国王世子尚穆的派遣,捧咨赴闽取道入京,讣告于中国朝廷,可是他刚刚到闽就病卒,遂被葬此。
此外,在福州东门外金鸡山等处,清代时仍有完整的琉球墓群,福建省博物馆藏有一方“兼署福州南台海防总补分府管理关课……”残碑,是清代福州与琉球友好关系史上的又一个物证。这石碑立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二十日,碑长1米许,从碑文内容看,是政府要求福州当地居民?;ち鹎蚬让窦熬倘耸吭嵩诟V莸厍哪沟囟龅母媸?,要求居民对“远临海外”的琉球国来客及其利益予以尊重和?;?。告诫远近居民不得“伤坟及灭界占地”,“如敢故违,一经指控,即由官府严究详办。”
上渡的塔仔村也有一台乾隆时的琉球墓。这台墓背山面江,朝向洪山桥。墓碑用青石制作,高62厘米,宽45厘米,上面刻着:“琉球墓,乾隆丁未十月二十九日葬,那霸府之内西村大唐舡定加子与那岭筑登之墓。乙卯十月廿七日改造立。长二丈五尺,横一丈五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