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楼区南后街,据说是从晋代开始,以后逐渐形成的一条不很宽阔的古街。自北到南,西侧有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有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称“三坊七巷”。坊巷之间多有历史名人故居,且亦多为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极富有时代的印记和地方的特色。中国著名的建筑专家、东南大学教授齐康先生指出:福州的三坊七巷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里坊制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国南方现在保护得较完备的古街区之一??晌绞枪糯戏降慕ㄖひ詹┪锕?。在历史上,这儿居住着不少历史名人。是他们的高度文化素质和巧匠的结合才产生这种种城市艺术精品?!叭黄呦铩弊苷嫉孛婊?00亩,1988年被列为福州市历史文化?;で?。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宣和年间(1119~1125),陆蕴、陆藻兄弟(陆蕴官至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州;陆藻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典乡郡居此”,名其居地为“禄锦”。南宋淳熙年间,王益祥任江东提刑,仕归居此,改称为“衣锦坊”。坊内有闽山巷、洗银营、柏林坊等。闽山巷内的闽山境,是明清时代灯会集萃的地方。有诗曰:“街头宝炬夜初开,一典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为装束,闽山庙里看灯来”。
衣锦坊的北部水流湾是福州家具专业作坊和家具的销售中心,明清时代多达60多家。讲究优质木料,精作工艺和选择一种“退光漆”的生漆,饰刷家具,光泽迷人,因此生意尤其兴隆发达。曾经有人写诗说:“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比饶址欠?,至今水流湾的家具以其价廉物美仍然享誉福州的家具市场。
衣锦坊多有深宅大院,建有水榭戏台。如现在衣锦坊2号的大宅内楼前一泓清波,岸畔一道石雕护栏。池内金鱼游弋。水中立柱,上建戏台。棚顶天花板、梁架等均精工细刻花卉鸟兽。真道是雕梁画栋,美仑美奂。戏台三面临水,傍岸依渚,亭亭玉立。侧后有层层叠叠的假山和岸洞,曲径通幽,精彩至极。衣锦坊洗银营3号有郑孝胥的家。郑有住家的日记写:“夜,月色皎洁,初倦卧,凉甚惊起,月已西下,楼西檐角,半规皓然。东廊阑干,花影亚之,池水澄澈,萍藻如画,独步久之。虫声满砌,秋气入怀。是日,仓王庙赛会,隐隐闻箫鼓声,令人惘然,不知身在何处也?!笔且欢我陆醴环缜榈纳凑铡?
紧邻衣锦坊,且与衣锦坊平行走向的是文儒坊。坊北侧有闽山巷与衣锦坊通连,南侧有三官堂、大光里同光禄坊的早题巷相接。东口为南后街,西通环城路河沿的金斗桥。文儒坊原名山阴巷,后称儒林坊。宋代祭酒郑穆居此后改称“文儒坊”。以后的文儒坊以名人所居而著称,如明代号称“东南战功第一”的兵部尚书张经、清代任福建陆路提督和北京九门提督的甘国宝,还有“福州科甲第一家”的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著名法学家柯凌汉、著名诗人何振岱等等,文儒冠盖,林林总总。真不愧称“文儒坊”。
张经的故居称“尚书里”,在文儒坊现在的17、18、19号的3座房子。张经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33年)升兵部尚书。翌年丁忧在家,便住在尚书里。不久奉召前线抗倭,大获胜利。史家评说:“自抗倭军兴以来,战功第一”,但被奸臣张文华冤死,直到万历年间才获平反。百姓为纪念他,称其故居为“尚书里”。
文儒坊现存?;さ米詈玫氖乔迥┏鲁恤玫墓示?,现为文儒坊62号。陈承裘,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生6子,其中宝琛、宝璐、宝瑨亦登进士;宝琦、宝瑄、宝璜皆中举人。世称“六子科甲”,享誉榕垣。陈府的花厅雕梁画栋,极为精巧,特别是窗棂和门户皆用楠木拼成的图案制成,精巧绝伦。现在被列为“福州市名人故居”和鼓楼区文物?;さノ弧?
文儒坊南侧的三官堂,今称大光里,大多住的是文人墨客。如陈衍、何振岱、柯凌汉等人。因此三官堂被戏称为“三家巷”。陈衍,字石遗,有《石遗室诗话》,晚年编篆《福建通志》,有600卷之多。他的故居有小花园和书斋等附属配套建筑,自为诗吟:“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光禄坊在文儒坊之南,因坊内有宋知州程师孟题写的“光禄吟台”摩崖题刻而得名。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程师孟以光禄卿身份赴任福州知州,常到坊内的“闽山保福寺”游览吟诗。后僧人刻“光禄吟台”以记盛事。程师孟有诗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泵魅顺鲁б灿惺担骸芭脊饴灰魇Γ挠敫呷怂档佬?。”坊内有玉尺山,又称“闽山”,为福州“三山藏”之一。“闽山”周围原有纪念宋代理学家杨龟山的“道南祠”、清初著名画家许友的“米友堂”以及诗人黄莘田的“香草斋”等。
黄莘田即黄任,永泰县人,随父迁居福州,从外祖父许友学习书画,研究金石碑帖,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中举人,授广东四会县知县;又兼任高要知县,酷爱端溪砚石。在任3年,“囊中仅端砚数方,诗稿数十册”而已,罢官回福州光禄坊购一小屋,取名“香草斋”,藏“生春红”等十方砚石,自号“十砚翁”。于是“香草斋”又称“十砚斋”。黄任有《闲居杂兴诗》:“今年百计少相关,终笑投闲未是闲,十载姬岩抛不下,借人亭馆看乌山”。乌山即光禄坊南的乌石山。辛亥革命时林觉民烈士的妻子陈意映即是在“十砚斋”里避难的。1936年,郁达夫入闽任参议,也租住在文儒坊1号的“香草斋”里。此外林则徐长女婿刘齐衔和他的哥哥刘齐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榜进士,也住在光禄坊里。
杨桥巷,原名登俊坊。巷西通杨桥(旧称雅俗桥),故称,旧有大中寺?!度街尽匪担骸氨玖禾卦靠【拥冢谟行∩?,时闻钟声,普通三年(522年),因舍为寺,号袁寺。隋仁寿二年(602年),始以舍利为塔,大业二年(606年)改为鸿业寺,寻为钟山寺。唐上元元年(674年)更名为福康寺,会昌间(841~846年)废,太平四年(979年)复之,赐额为大中寺?!泵魇顺麓挥小俄由剿隆肥骸拔⒃碌昃?,清风静幽祥。地疑灵鹫涌,山似巨鳌联。烛影将分夜,钟声欲曙天。上乘何处语,愿借一灯传?!泵魍蚶昙?1573~1619年)废,改为户部尚书马森的府第。当年马森宅的后花园便是现在的“小花弄”。民国时期巷内住有著名的“台湾林”财团要人林尔康、林文坊等人,又有沈绍安漆器店和许多家银行,因此称“财神街”。古代南后街的灯市以杨桥巷最盛,有诗曰:“黄楼月色杨桥水,照遍钟山万点春”。辛亥烈士林觉民、著名现代文学家冰心先后住过的68号房子,现辟为“辛亥革命纪念馆”。杨桥巷南端雅道街55号是革命烈士翁良毓的故居。翁良毓,中共党员,1925年任福建省学联副理事长、共青团福州地委组织委员兼工农委员、福建学联“收回教育权委员会”委员长,被福建军阀周荫人逮捕,坚贞不屈,写诗曰:“此身不作资产杰,有日甘为无产奴”,就义时神色自若,铁骨铮铮,感天地而泣鬼神。
郎官巷同杨桥巷毗邻,宋代刘涛及其子孙居此,因数世皆为郎官,故称郎官巷。此外,宋代的诗人陈烈亦居巷内。据说蔡襄任福州太守时,曾下谕不分贫富,每户捐灯十盏以庆元宵节。陈烈愤然登上鼓楼,在一盏大灯笼上题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辈滔寮笮呃⒉灰眩厦κ栈爻擅?。但陈烈的灯诗却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还见诸于教科书里。
住在郎官巷的名人还有清代诗人张际亮、戊戌维新六君子林旭和近代思想家严复等。严复的故居在郎官巷的16号和17号,原是林旭住的房子。民国7年(1918年)严复回福州为三儿子严叔夏完婚并避冬,福建督军李厚基特别为严复买下郎官巷的两座房子。严复在17号双层楼房上设“愈壄堂”,过完他晚年的最后岁月。他《病中述怀》诗写:“投老还乡卧小楼,身随残梦两悠悠?!彼档氖钦饫锏氖?。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郎官巷病逝,享年69岁,留有“中国必不灭,旧法可损益,而必不可叛”等3条大悟大彻的遗嘱,并同他生前的大量译著,诸如《天演论》等震惊世人,至今还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巷口有联云:“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姓宅;门庭鼎盛,令人远忆刘涛居”。严复被称为“郎官巷”里第一人,不为枉也!
塔巷,旧名修文巷,有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部属琅玡安远使募缘建造的木塔,称育王塔,主“文运兴盛”,因此宋时知县陈肃改巷名为“兴文”,不久又改为“文兴”。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泓俶仿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制作了八万四千座小塔,作为藏经之用。因其形状像宝箧,内藏印经,故称宝箧印经塔,俗称阿育王塔。但塔巷育王塔只是象征性而已。南宋后塔毁,至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的小塔,作为纪念。巷因有过育王塔,所以称“塔巷”。塔巷有明时孝子高惟一立的“旌孝坊”。罗伦有《赠高孝子》诗曰:“三年蔬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
宋代被称为“海滨四先生”之首的陈襄也住在塔巷里。陈襄,宋庆历二年(1041年)进士,官至枢密院直学士、尚书右司郎中,赠少师。他有《游宿猿洞》诗说:“几年营此草堂栖,施饰名园百卉齐。曾学子真耕谷口,今容摩什老山西。龙台日上千峰出,雁塔云生一径迷。知有岭猿犹在否,使君高卧莫教啼。”宿猿洞在“三坊七巷”南面的乌石山上。陈襄在日,多在宿猿洞前留连忘返。
黄巷,东晋永嘉之乱,中原黄氏聚居巷内。唐代崇文阁校书黄璞在巷内建双层“黄楼”,现在是黄巷39号。相传黄巢兵过黄巷,“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痹凇盎坡ァ钡奈鞑嗉星酵饷?,还有一座隐蔽的“小黄楼”,作为黄璞辞官归里后闭门谢客、潜心著书立说的场所。他著有《雾居子》、《闽川名士传》等20多卷。这里辟有假山、鱼池和建有亭台楼阁,颇具江南园林风韵。现存的有花厅、小楼房、山洞、小池、小石桥,还有楼台亭榭等十二景。宋代崔大夫及第后一度把黄巷更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有诗曰:“使君坐啸壶楼晚,肯忆山人巷姓黄”。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梁章钜、郭柏荫,进士陈寿祺、赵新等人都先后住在黄巷。有趣的是梁章钜、陈寿祺的府第皆在唐代黄璞“黄楼”的遗址。梁章钜是林则徐的挚友,官至两江总督,曾为抗英拒毒作过积极的贡献,后称病辞归,居黄楼,并在黄楼之东建“东园”,有十二景之胜?!罢淅掀曰苹ㄑ?,可忆家园荔子丹。南浦春波迎返櫂,榕风楼上会追欢?!被苹ㄆ?、荔子园、南浦水、榕风楼等为当时东园的胜景。梁章钜的女婿赵新,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曾充册封琉球国王正使。官至陕西督粮道,二品顶戴。归老后也住在黄楼,一生酷爱墨砚。他曾从琉球国带回一台能自动注水的石砚,特别在黄楼里设“还砚斋”,遗著有《还砚斋全集》。
安民巷,民间传说唐末黄巢入闽,直至巷口出示安民,故名安民巷。宋代名儒刘藻、太宰余深等均先后居在巷内。抗日战争时期,曾设有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在安民巷27号(今53号)。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成立于1938年2月底,新四军参议王助担任主任。人员20人,着灰色军装,不戴军帽,挂“抗敌”臂章。办事处门口挂“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驻福州办事处”黄底黑字的木牌。1938年6月,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应邀在办事处作《唤起民众,不作亡国奴》的讲演。此外,办事处积极开展其他的抗日革命活动。因此安民巷成了福州人民心中一盏红灯。但1940年9月,形势急剧变化,办事处被撤销。王助奉命撤退到建瓯一带开展游击斗争,不幸突受股匪袭击,中弹牺牲,年仅27岁。1961年9月新四军办事处列为福州市第一批重点文物?;さノ?,并陈列有王助等人的革命事迹。
宫巷,旧名仙居,因巷内有“紫极宫”,所以称“宫巷”。巷口有“古仙宫里”石刻。清时有钦差船政大臣沈葆桢,民国时有海军总长刘冠雄等居此。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累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他的老师便是《射鹰楼诗话》的作者林昌彝。有趣的是,林昌彝比沈葆桢大17岁,他们竟是同榜举人。据说发榜时,林昌彝的捷报先到,中第八十三名。昌彝欣喜若狂。葆桢说:“一第何足贵?”过一会,葆桢的捷报也到了,中的是第三名。沈葆桢正在午睡,忙起身穿鞋,竟找不到一只袜子。林昌彝还他道:“一第何足贵哉?慌得如是也?!绷饺伺恼拼笮ΑI蜉徼逶谓餮哺?,因丁忧在家。朝廷重臣左宗棠曾三顾宫巷,请沈葆桢出山,任钦差船政大臣。以后沈葆桢总理船政8年,成了中国海军之父,培养大批的海军人才。沈葆桢的家在宫巷11号,高墙大户,三进院厅,为明代建筑。第三进后的北端建有藏书楼。西隔墙外有西花厅、书斋小筑等,另有假山、池馆。1996年列为福建省文物?;さノ弧?
此外,宫巷内还有“永泰会馆”、“关帝庙”等。清杨庆琛有《宫巷》诗曰:“拍肩挹袂赋仙居,拱极楼前舁笋舆。园绮衣冠图洛社,金银宫阙梦华胥。但恁善俗成仁里,自爱吾庐读我书。秋景数峰塘半亩,此中容得老樵渔。”
吉庇巷,俗称“急避巷”。相传宋代状元郑性之曾居此。郑少时贫寒,祭灶日曾向巷口一屠户赊肉,被侮辱写诗曰:“一只乌雏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后发愤攻书,中状元后衣锦返乡,缚杀屠夫,一时行人纷纷急避,因称“急避巷”。明代改谐音“吉庇巷”,图“吉祥如意,庇境安宁”。其实郑性之倒是一个仁慈宽厚、德高望重的人。宋端平三年(1236年),郑性之拜参知政事,其学生唐璘为御史,弹劾性之“宽懦多私”,庇护淮东总镇吴渊。性之从容不为自己辨解,倒说唐璘“孤忠直言,所言正是我毛病的要害所在?!碧骗U十分感动说:“郑公雅量,吾非常后悔自己的劾奏太轻率了?!背⒁蚱淇砗瘢卦诩酉锟诹ⅰ瓣鹊驴ā狈?。所以“吉庇巷”宋代称“耆德魁辅坊”。原为利涉坊,盖巷口为福州罗城的“利涉门”。又有人说,郑性之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巷”?!凹暗凇庇搿凹北堋毙骋粝嘟J胧鞘敕?,莫衷一是。但郑性之住过吉庇巷是真的。巷内的谢家祠堂为民国时“福建省学生联合会”会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