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八一七北路西侧,旧属侯官县。以南后街为轴线,三坊在西,七巷在东,坊巷均为东西走向,自北向南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坊巷中,历代文人荟萃,且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和庭院园林,建筑界誉之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是福州市文化?;で弧K孀懦鞘薪ㄉ璧姆⒄?,除杨桥巷扩建为杨桥路,吉庇巷扩建为吉庇路外,其它坊巷仍保持着粉墙青瓦,深宅大院、石板小巷的风貌。
衣锦坊 位于南后街西侧。西接通湖路馆驿桥,中间有闽山巷,南通文儒坊;有雅道巷连双抛桥,且与柏林坊、水流湾相通。宋宣和年间,御史中丞陆蕴、陆藻兄弟相继典乡郡,遂名“棣锦坊”。宋淳熙进士,江东提刑王益祥退休居此,改今名。明都御史林廷玉、嘉靖间进士郑鹏程均居此。革命烈士翁良毓故居在雅道巷南端西侧。
文儒坊 位于南后街西侧。西通金斗门桥河沿,原名山阴巷,后改儒林坊,宋时海滨四先生之一、祭酒郑穆居此,改称文儒坊。中间有闽山巷,通衣锦坊,闽山境曾以著名社火闻名福州。另有三官堂与支巷大光里,南经早题巷通光禄坊。明尚书林瀚居此,设尚书里,且在坊西建林氏家祠。明七省经略、抗倭名将张经居此,旧宅尚存。清帝师之父、广西布政使陈承裘府第装修精美,台湾总兵甘国宝住宅、祠堂在坊西端南侧。清著名学者陈衍、何振岱都住在大光里,这里还有陈衍主持修建的诗人聚会处“听雨斋”。民国时期林白水创办蒙学堂也设在坊内,民国海军将领陈季良也居于此。近代福州富商尤恒盛,在坊内占有大量房产,故有“尤半街”之说。坊东口北墙上,镶嵌一方清光绪七年(1881年)文儒坊公约碑,是福州古坊巷仅存的公约碑。
光禄坊 位于南后街西侧。东通吉庇路,西通花仓前。坊内有玉尺山。宋光禄卿程师孟常到坊中闽山法祥寺游览、吟诗。寺僧镌刻“光禄吟台”于石上,遂名光禄坊。坊中建有纪念宋代理学家杨时的“道南祠”,又有清代画家许友读书处“米友堂”;康熙间内阁中书林佶读书处“朴学斋”。坊内机房里为明代织造遗址。坊西“花仓前”,是福州工艺名纸花的产地。
杨桥巷 位于南后街东,旧名右通衢。宋宣和间,更名春风楼,一名丰盈坊,后改登俊坊。又以其西通杨桥,称杨桥巷。60年代扩建改名为杨桥路,成为城区横贯东西主干线。南后街北口西侧,原有万升桶石店。店后宅第,是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父辈7房亲属住宅。后卖给谢冰心祖父谢銮恩,冰心幼年曾居此。杨桥巷原来还住有“台湾林”,是严复三子严叔夏岳家。
郎官巷 宋代刘涛居此,子孙皆为郎官,故名。北宋学者“海滨四先生”之一陈烈亦居于此。清林星章的二梅书屋在巷西段南侧,数进连叠,可通塔巷。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住在巷西段北侧(清式民房,旁有民国式花厅),直至逝世。巷内西段南侧,还有一座天后宫,殿堂上八角藻井,由七层如意斗拱叠涩螺旋结顶,优美华贵。巷内另有闽西蓝氏祠堂与泰宁试馆。
塔巷 原名修文巷,宋时改称兴文巷、文兴巷;又以闽国时建育王塔于巷北而改今名。原塔系木构,已毁;清代巷内砌造半爿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移置巷口。宋时“海滨四先生”之一陈襄、清旅行家张际亮居此。民国时期海军旅长王麒故居在巷西北侧,与郎官巷的二梅书屋毗邻。福州最早的电灯公司(即供电所)曾设于巷内。
黄巷 西通衣锦坊,因晋永嘉年间,黄姓避乱入闽居此,而得名。唐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居巷中,相传,黄巢兵过“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宋时改名新美坊,又称新美里。清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大学者梁章钜、五子登科的郭阶山、经学家陈寿祺、琉球册封使赵新,以及葛、萨、毛等名门世家均居巷内。梁章钜旧居在黄璞旧居遗址,建有小楼,取名黄楼,现尚存假山池馆。
安民巷 旧名锡类坊。宋代因刘藻以孝闻,朝廷诏赐粟帛旌奖,因号“锡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名“元台育德”。元代,福建省都事贾讷居此,其母贞节,改名贞节坊。巷名由来有两说:一说,黄巢义军入城至此,出示安民布告故称。一说,因施粥安民而得名??谷照秸逼冢滤木じV莅焓麓ι柙谙锬?。
宫巷 西通南后街。旧名仙居里,巷中有紫极宫而名。后因巷中崔、李二姓显贵,更名聚英,明代改为英达。巷口旧有“古仙宫里”额。巷内从昔时道观紫极宫,到清代为关帝庙,现作宫巷小学。巷内有林则徐女婿沈葆桢、刘齐衔住宅,林则徐次子林聪彝住宅,爱国诗人林昌彝住宅,还有民国时期海军总长刘冠雄故居。东口北侧有连城张氏试馆。
吉庇巷 东通津泰路,西接光禄坊,南傍安泰河。宋状元文渊阁学士郑性之居此巷。吉庇原含吉祥如意之义,后因谐音,俗称“急避巷”。民国海军司令兰建枢居此。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福州青年学生迅速响应,在巷内谢家祠开会,成立“福建学生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