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起,迭成千姿百态的岩洞,吸引着无数游人。岩分前后两部分,前岩始辟于北宋年间。宋宣和四年(1122年)因乐居士在山南开辟景物,并创建了瑞岩寺,佛殿梵宫依山而筑。元至正元年(1341年),有人于瑞岩寺西垣外,利用一方天然岩石就地凿成一座高6.4米、宽8.9米、厚约8米的巨型弥勒佛坐像。这尊佛像雕技精湛,笑态可掬,在腰腹之间,还雕有三尊小佛,构图布局颇具特色,堪称元代佛像雕刻的杰作,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石雕像。后岩辟于元明之间,比前岩晚了数百年。岩上建有报恩寺。明嘉靖间,倭乱已经平定,戚继光利用疆事之隙,发动军士开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诸景,把游览范围扩大1倍以上。他把山南山北新开辟的景物寓意命名为:蓬莱峰、醉仙岩、醒心泉、双龙洞、归云洞、冲虚洞、振衣台、望阙台等等,还更改一些不贴切的景物名称。如把自在门改为穿云洞,把山光水色亭改为皆醉亭,又在亭后命名一石为独醒石。在望阙台旁,刻有他所赋的诗:“万里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乘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笔斜泶锪怂鄢疑吵 ⑶诶凸碌墓⒐⒅倚?。此外,戚继光还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写了一篇《瑞岩开山记略》,立碑于弥勒像左,还撰有《瑞岩寺新洞碑》文,称这里有37洞天胜景,并记述他在弥勒岩旁设宴庆功的盛况。
瑞岩上著名景物还有佛窟岩、天章岩、桃花洞等,都是古人精心开辟出来的。